这是一个位于饶北山区充满少数民族风情的特色村寨,村里有至今保存完好的畲族土楼——泰华楼,有留下畲族先民祭祀遗迹的两座祖祠——蓝氏宗祠,还有刻在石板上年代久远的畲族文化标识——凤凰图腾……一件件留存久远的物品在叙说着一个民族独特的信仰和情怀。
600年前,畲族先民从福建龙海到现今的饶平县饶洋镇蓝屋畲族村定居落户,从此“开枝散叶”。600多年来,这个被汉族村落包围着的畲族村寨,虽历经岁月的洗礼,至今仍坚守着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对畲族祖先的敬仰,对民族图腾的崇拜,是当地村民历久不息的民族情怀。
如今,作为畲族后裔的当地蓝姓村民,正乘着改革开放国富民强的东风,利用国家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着力将居住地打造成传承畲族文化、展示畲族风情的特色村寨。该村继2014年被列入国家“十二五”时期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名录之后,今年3月份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粤东地区唯一一个获此命名的少数民族村寨。
畲族传统文化存留村中
蓝屋畲族村位于饶洋镇东南部,是饶平县唯一一个少数民族村寨。近日,阳光明媚,记者一行走进村寨,感受畲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走进蓝屋畲族村,记者明显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交融。水泥村道宽敞整洁,一排排小洋楼耸立两旁,房前屋后草木苍翠,池中碧水荡漾,岸上鲜花娇艳,一派风景如画的新农村景象。而村中古老沧桑的蓝氏宗祠、造型优美的畲族土楼,还有点缀其间的畲族文化标识——凤凰图腾,则显示出它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新农村建设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在此相融相衬,相得益彰。
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村中具有300多年历史的蓝氏宗祠——笃庆堂。
笃庆堂始建于明朝,重建于1567年,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是一座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祠堂建筑。宗祠大门两侧墙体上,分别印着红色圆形凤凰图腾,十分显眼,这是畲族特有的文化标识,体现了村民对祖先图腾崇拜的传承。
▲蓝氏宗祠笃庆堂墙上印着凤凰图腾,是畲族特有的文化标识。
走进宗祠,只见梁柱苍古,令人感到庄严肃穆。祠堂正中上方一块牌匾上,“笃庆堂”三个字苍劲有力。两侧墙体张贴着一幅幅介绍畲族起源、历史分布、语言、文学、宗教信仰、婚姻习俗等民族知识的宣传画。祠堂内摆设着几块老旧匾额,村党支部原书记蓝成群指着一块匾额自豪地说,这“逸儒雅望”几个字是清朝康熙皇帝亲自题写送给村中先贤的。
村民向记者展示祖先留下来的匾额。
笃庆堂见证了当地畲族祖先生活方式的变迁,也曾是村民们祭拜祖先、举行民族活动的重要场所,不过如今,村中各种民俗活动主要在另一个宗祠——善庆堂举行。而蓝屋畲族村现今最能展现畲族风情的建筑就是具有200多年历史的畲族土楼——泰华楼,以及位于楼内的宗祠——善庆堂。
▲古老的泰华楼前是现代喷泉,新农村建设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在此相融相衬。
泰华楼始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虽历经多年风雨侵袭,经修复后至今保存完好。与饶北山区常见的圆形土楼不同,泰华楼四角呈方形,属四方抹角形二进围屋,造型颇具特色。该楼占地面积3338平方米,楼内共分26开间,二、三层有走廊环绕通行。以往,逢传统节庆日,居住在泰华楼的村民穿戴独特的民族服饰,表演着畲族特色节目,载歌载舞,其乐融融。现在,原先在泰华楼的村民大都搬到外面的小洋楼居住,泰华楼成了展示当地畲族风情的主要场所。
泰华楼内埕有六角水井1口,大门内正面楼房即为蓝氏祖祠——善庆堂。如今的善庆堂已成了展示畲族风土文物的展厅。走进善庆堂,只见屋子正中横梁下,挂着写着畲族“盘、蓝、雷、钟”四姓的旗帜,正中墙上挂着畲族始祖盘瓠的画像,两侧各立穿戴畲族男女服饰的两对模特,墙上张贴着介绍畲族起源和历史的画卷。画卷前面的展柜里,则摆放着蓝屋村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生产用品。整个展厅物品丰富多彩,充分展示了畲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屋前摆放的两块石板吸引了记者的眼光,石板上雕刻着畲族独特的文化标识——凤凰图腾,其中一块已略显模糊。据村民介绍,这两块石板由于年代久远,已不知道是哪个年代存留了下来。这个具600多年历史的畲族村寨历代村民,很好地传承了自身独特民族文化。
古老的石板上雕刻着凤凰图腾,是畲族传统文化的见证。
▲泰华楼展厅展示的风土文物。
团结一致打造特色村寨
今天的蓝屋畲族村,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畲族风情洋溢,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风景区。村委会副主任蓝广西告诉记者,这得益于上级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也得益于村民团结一致建设特色村寨的良好氛围。
泰华楼曾是村民主要居住地,也是村里畲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但是近10年来,随着居住在楼内的村民逐渐搬到外面小洋楼居住,泰华楼也面临着人去楼空、失修荒废的危险,特别是2006年泰华楼在台风“碧利斯”中被摧垮几间房屋。为此,村民们积极呼吁,想方设法保护好祖宗留下来的这一文化遗产,得到了市委统战部、澳门同胞的大力支持,捐资40万元对倒塌房屋进行修缮。
在村民的积极申请下,2012年泰华楼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自2012年起,泰华楼再次启动修复工程,工程至去年底才完工,这个雄伟壮丽的特色土楼终于完整地展现在游客面前。
“土楼修复工程十分繁杂,由于楼内无法使用大型机械,我们就用肩挑手提,先清理散落的泥土旧木,再搭建房屋构件,坚持了四五年,使各楼层都得到修缮。”蓝成群说。他指着三楼围层的木制屏风说:“这一排屏风有10多处已损坏丢失,如今也得到完整修复,而且色泽和雕刻图案与原来的一模一样,整体上看起来十分协调美观。”
在修复泰华楼的同时,该村对泰华楼四周环境进行整治美化,楼内正中三间楼房铺设为畲族风情特色展厅,楼前铺设水泥大埕,设立篮球场、花圃、喷水地、观光石,楼后山上建设文化公园、山水长廊、民族大舞台,如今这些工程已基本完工,成了周围居民和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泰华楼后山上是风景优美的文化公园。
与此同时,该村开展了村容村貌大整治行动。他们对村道进行拓宽美化,铺设水泥路面,清理排水沟,两边进行绿化;对村中池塘进行清淤净化,增设围栏,四周铺设水泥埕地;对村中边角地和卫生死角进行清理整治,清除杂草和垃圾,设立垃圾集中收集点,建立起生活垃圾清理长效机制,使整个村庄长年保持整洁优美的环境。
“我们村里男女老少都十分支持特色村寨建设,主动参与做好每一项工作,像村里的垃圾集中收集点,就是村民捐款2万多元建成的。”村民蓝文学告诉记者。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2016年,蓝屋畲族村投入村庄整治建设的资金就达230多万元。经过积极整治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畲族风情洋溢的特色村寨犹如换上新装般呈现在世人眼前。
齐心协力唱响“民族风”
村民身穿畲族服饰,唱着畲族山歌,跳起畲族舞蹈……随着岁月的变迁,这样的场景一度在蓝屋畲族村消失。而近年来,随着特色村寨的打造,村民民族情怀的释放,畲族服饰、畲族山歌、少数民族舞蹈等民族传统风俗又重回村民的生活中。
为保护和传承畲族传统风俗,村“两委”为村民重新购置了畲族服饰,并请会唱畲族山歌、跳民族舞蹈的村民教导其他村民。逢重大节庆日或重要客人到来,身穿民族服饰的村民就在泰华楼里唱响畲族山歌,跳起民族舞蹈,演绎别具风格的“民族风”。
打陀螺,这项颇具少数民族特色的运动,是近10年来蓝屋畲族村着力推广的民族特色运动。自1994年村里成立打陀螺队伍参加广东省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来,打陀螺成了村民们最喜爱的集体运动。至今每一届广东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行,蓝屋畲族村都组成了打陀螺队参赛,2006年还获得了团体铜奖。目前村里的打陀螺队有队员10多名,逢节假日或有空闲的时间,他们就集中在泰华楼前训练。泰华楼内唱山歌,泰华楼前打陀螺,成了村民集体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舞台。
身穿畲族服饰的村民在练习打陀螺。
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不仅仅在“表演项目”上,近年来,蓝屋畲族村在族谱修编、畲语保护与传承、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特色民族小吃制作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吃糍粑和腌制品是蓝屋畲族村民的传统饮食习惯,如今这一习俗也被很好地传承下来,逢年过节,不少村民就会自发制作这些具有独特风味的食品,供大家品尝。
“民族传统文化体现在多个方面,作为畲族子孙,我们一定要把它们保护好、传承好。”蓝成群说。他说,全体村民在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上观念是一致的,大家都积极主动做好每一项工作。村里的特色展厅展出的大量风土文物,都是村民主动将家里的藏品捐献出来的,它体现村民自觉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
蓝广西告诉记者,2015年,蓝屋畲族村请了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的专家对村里2015至2030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接下来,条件允许的话,将引进旅游公司加强对村寨的建设和推介,希望蓝屋畲族村这股“民族风”能唱得更响、吹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