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客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间拓碑手艺最后一人,技艺逐渐失传,古代拓印技法将何去何从

[复制链接]

126

主题

142

帖子

858

积分

四年级

Rank: 4

屋下来自 新丰

情感状态 单身


微信扫一扫,关注饶客网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1楼
聆音玉砚 发表于 2016-11-5 14:47: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客家好友,享用更多网站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饶客网。

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点击登录 或者 用QQ帐号登录

x
民间拓碑手艺最后一人,技艺逐渐失传,古代拓印技法将何去何从

本帖链接:https://www.raoke.net/87369_1_1.shtml


民间拓碑手艺最后一人,技艺逐渐失传,古代拓印技法将何去何从

唐模位于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境内,始建于唐、培育于宋、元、盛于明、清。历史上因经济活跃、民风纯朴,而被誉为“唐朝模范村”,是徴州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的文明古村。

唐模檀干园碑藏始建于清初,乾嘉年间为许氏宗族鼎盛时期,儒商互为促进,政通人和。《歙县志》称:檀干园昔为许氏文会馆,清初建,乾隆间増修。有池亭花木之胜极宋、元、清初人法书石刻极精。是当时文人雅士及名流鉴赏文会之所。

唐模村的民间拓碑艺人许舒强传承了古代拓印技法,拓碑是南朝时出现的一种印刷技术,为雕版印刷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始于唐初,经宋元明清历代的发展,迄今已1400余年。拓本作为碑刻传承的载体,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承载了古代灿烂的书法艺术,且为历代学人所取法,各受世人的重视。

唐模藏碑大小共18方,镌刻书法传神。中问部分小的98*57公分,6方,为朱熹、苏轼、倪元璐、赵孟頫、文征明、査士标的书法真迹,都是草书,。旁加12块较大,为蔡襄、黄庭坚、董其昌、祝枝山、罗洪先、罗牧、八大山人的行书;陆一岳的篆书。 这些是许舒强老人早年拓下的原碑,陈列在尚义堂四周的墙壁上。

“拓印技艺”是我国民间一项传统手工技艺,随着时代发展,技艺逐渐试穿,如今这种完全依靠手工操作的传统印刷技术,在全国已经颇为少见。碑艺人许舒强从事碑帖拓印20余年,对他来说,既是书法爱好中的情节掺杂,亦有徽州文化情怀所在,孜孜不倦至今。

老人演示拓碑技艺,首先拓碑前必须先用刷子清洁碑面,将碑上灰尘洗刷平浄,以免玷污拓本。

其次往石碑上整齐铺好生宣纸,生宣纸要提前一天泡好。泡纸不是直接将纸泡在水里,而是用湿毛巾包住宣纸,毛巾的湿度掌握十分重要,毛巾泡湿后,双手一挤,济出多少、留下多少,拓了二十余年的许师傅已胸有成竹。

上纸后由上而下对其四角之后用软毛刷由上而下由中而左右由内而外刷平,同时赶走空气,使纸与碑面密合,切忌出现褶皱。

第二阶段是椎拓。用棕刷敲打,使文字凹入,但不能用力过猛,以免拓纸破裂。纸入字口,碑上的文字慢慢显现出来。

敲打时力量需均匀,不轻不重,每个字凹入约0.5公分左右即可,由上而下先纵或先横敲打皆可,等字全部均匀凹入即完成。

许师傅解释拓碑和天气关系紧密,一般阴雨天气不适合拓碑,如果非要拓碑必须用吹风机吹干,如果天气晴朗一般自然晾干最好。

第三阶段上墨。在上墨之前,宣纸的干湿程度必须适中,纸略呈泛白,方能上墨。过于干燥,碑纸间容易滲入空气,造成送浮现象,字迹易位;太潮湿,墨渍入碑文之中,拓本字迹模糊不精,失去传真的效果。

上墨时左右手各执一拓包,左手拓包沾墨汁,右手拓包均匀左手拓包的墨色,两拓包相互捶打, 左手拓包引墨汁至右手拓包,使之墨色均匀。

第一次上墨时墨汁要干且浅,以后逐次加浓,上墨不宣太浓太潮,以七成干为佳。

拓纸七八成干时迅速用拓包上下来回渐次密集捶打,使用拓包必须上下正打,渐次密集时时相连,连续不轻不重地先纵后横或先横后纵地上色。

第四阶段取下拓片。取下拓本的最好时机是拓本八至九分干时最为恰当,因此时拓本较不易破损且易于取下,若尚湿即急于取下,则易破裂。

碑拓有“乌金拓”、“蝉翼拓”、“朱拓”等多种形式。许师傅用的是第一种乌金拓的手法。这三种拓法在宋时拓工极精,可谓沉静黝黑,锋棱毕露;用轻墨拓出来的拓本,清淡雅洁,毫发皆现,这种精工拓法,历来为后人拓墨皆效仿之。故历来就有唐摹、宋拓一代绝艺之美称。这是许师傅刚拓下来的碑贴,可以看到字体凹凸有致,棱角分明。

许师傅用来放置自己碑拓作品的小木屋。

为了保护古碑,景区如今将镜亭内的18方古碑用玻璃罩了起来。许师傅现在拓印的石碑都是按照古碑缩小仿制的新碑。对许老而言,碑拓既掺杂了他对书法的爱好,也是他对徽州文化的不舍,所以 如今70岁高龄的他仍然孜孜不倦。

许师傅和他在尚义堂的拓碑店面。许老很是感慨,原先都是在古碑上拓印,巨碑增加了拓印的难度,有时需要四五个人才能完成。能够亲手接触这些书法大家的墨宝,感受他们一横的顺、一点的顿、一竖的收、一勾的转,再辛苦都是值得。

图片出自:信昶银艺术品鉴定资料库,转载请说明出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赞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社区首页| 家园首页| 群组首页|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 QQ

GMT+8, 2024-9-9 21:44 粤ICP备08022363号 粤公网安备 44512202000054号 www.raoke.net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2 Comsenz Inc. 值班电话:0768-8626153 手机:18933050310 QQ:6928802 饶平客家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