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新丰供销社退休职工成“土专家”
本帖链接:https://www.raoke.net/76475_1_1.shtml
一本40余万字的《潮汕文史探奥》,由一篇篇潮汕历史文化研究文章结集而成,汇聚了一位七旬老人10多年孜孜不倦的探索与研究。这位老人名叫黄锦树,家住饶平县三饶镇,是美术中专学历,并非文史专业出身。但他10多年来坚持学习、研究潮汕历史文化。对地方文史的热爱,使他在晚年成为该领域的“土专家”。 黄锦树老人今年已78岁了,在他家的客厅和卧室,除了茶几、电视柜、床铺等几样简单家具,大部分地方被4只书柜占满,柜中是一册册老人精心选购、查阅过的史籍及刊物。
老人说,他16岁到大埔县工作,48岁回到饶平新丰供销社上班,之前较少接触潮汕文史。退休前的几年,开始喜欢上潮汕文史,于是购买了不少历史书籍。下班后的闲暇时光,一本40余万字的《潮汕文史探奥》,由一篇篇潮汕历史文化研究文章结集而成,汇聚了一位七旬老人10多年孜孜不倦的探索与研究。这位老人名叫黄锦树,家住饶平县三饶镇,是美术中专学历,并非文史专业出身。但他10多年来坚持学习、研究潮汕历史文化。对地方文史的热爱,使他在晚年成为该领域的“土专家”。 黄锦树老人今年已78岁了,在他家的客厅和卧室,除了茶几、电视柜、床铺等几样简单家具,大部分地方被4只书柜占满,柜中是一册册老人精心选购、查阅过的史籍及刊物。 老人说,他16岁到大埔县工作,48岁回到饶平新丰供销社上班,之前较少接触潮汕文史。退休前的几年,开始喜欢上潮汕文史,于是购买了不少历史书籍。下班后的闲暇时光,他或阅读潮汕各市报纸及社会科学类刊物、或撰写文章向报刊等投稿他或阅读潮汕各市报纸及社会科学类刊物、或撰写文章向报刊等投稿。真正激发他创作热情的,是与不少学者关于潮汕文史的探讨。“在刊物上看到别人关于潮汕文史的论述,我如果认为有不妥之处,就会写文章与对方商榷。”对潮汕文史的喜爱,以及与他人探讨的乐趣,让他一创作就是10多年。
家乡附近没有大型图书馆,老人也不懂得上网查询资料,只能通过有限的途径来积累创作材料。他用部分积蓄购买了《辞海》《汉书》《后汉书》《左传》等史籍,还订阅了《历史档案》《学术月刊》《考古与文物》《福建论坛》等杂志类刊物。“仅《文史知识》就多达300余册。”他说一篇论述严谨、论之有据的文章,要多次查阅各种相关的资料,有些资料查起来“如大海捞针,既费神又耗时”,但他依然一次次坚持了下来。 由于不懂得上网、用电脑打字等现代科技手段,老人经常做“赔本买卖”。“那时候投稿,不少报社或其他刊物要求用电子版,我只能请人帮我把手稿输入电脑。”他说,一篇手稿请人转换成电子版要一两百元,多的甚至几百元,他获得的稿费比雇人打字还少,倘若稿子不被采用,没有稿费,那就更亏了。 尽管如此,老人还是不知疲倦,笔耕不辍。2007年,老人被聘任为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组专家,2009年又被聘请为潮州江夏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其作品《南海王国之族属、地域、城址考析》,获得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 如今,黄锦树老人已近80高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已难以支撑他热爱的创作“事业”。去年8月份,在亲人、有关部门及热心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下,老人把其多年的心血汇集成书并印制出版,这是老人晚年最值得欣慰的事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