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积极心理学
本帖链接:https://www.raoke.net/68456_1_1.shtml
本科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呆过接近两年,那时候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感,刚开始觉得有点像玄学,就如同大家一提到心理学,就觉得能洞悉别人心里所想一样。我对陌生而神秘的东西一般都比较有兴趣,就开始涉猎这方面的知识,以致大三决定备考本校的心理学研究生,准备了接近一年,看了相关的书籍资料,也算对这方面不算门外汉了,当然,最后因为政策的原因还是考回到了现在还是门外汉的技术渣男。
在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咨询中,让我对积极心理学产生了兴趣。那一次,家长带着刚上大一的儿子过来咨询,说她孩子因为对某高校某专业情有独钟,最后落榜到现在的专业,以致开学以来一直消极低沉,产生了很多消极不切实际的想法。因为还没到咨询时间,我就跟她们聊了一会,最后家长很开心,觉得我是一个非常积极乐观的人,还请求我留下联系方式给她儿子,让我平时多开导他。 我在想,有时候或许并不是因为我比别人乐观,仅仅是,我不是他!而生活中,大多时候,往往也是自己站在自己的角度可以给别人开解,可当自己处在那种情况时,往往会作茧自缚。所以,我觉得积极心理学,就是如何让自己心理机制充当劝导者,给自己开导,而取得比别人开导自己更有信服力的理论。 那么,给自己开解,又谈何容易?我想谈谈自己的认识。 给自己开解,我觉得其实最重要的提前就是首先认识自己,承认自己,进而在接受自己的前提下改善自我。每个人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缺点,如果老是揪着自己的辫子生活,你的心理就已经有了负重,谈何给自己减压。很多男人觉得自己长得不帅、长得不高,亦或觉得自己太笨;女人觉得自己胖、长得不漂亮,亦或学习不好,势必自信心就低,一遇挫折就埋怨自己;也有人总是觉得自己是高富帅、白富美,可是一旦现实跟自己开了个玩笑,就抑郁寡欢。如果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被打破,势必就没那么容易平衡,恢复情绪。所以,要想更好的建立一个积极乐观的心理机制,首先就是认识、接受、肯定自己,在此基础上寻找自己的平衡点,以求发生情绪事件时,能更快的回复到平衡点。这在几何上就如同建立一个坐标,把可能发生的情绪事件标在坐标上,我们的目标就是在坐标里寻找一个点,使各点到平衡点上的距离方差最小。生活的关键,就是寻找自己人生的几何坐标参考点,也即适合自己的各种理想目标值,以求自己遇事能宠辱不惊,不扰乱自己的定力。 但是,人生也不像几何那样严密,刻板;如果这样,大多数人对生活就该像对数学一样,乏味无趣了。它更多的是需要距离差值的正值,而不是平方后的一视同仁——这就是生活中所谓的正能量吧!所以要想得到更多的正的差值,就应该允许适当或者间歇性地调低目标值,亦或降低外在的条件,以适应情绪调整的需要。比如考试,或者对某事的期望,当我们把目标期望值调低,实现的概率就更大,当高于期望值的时候,情绪给我们的是正反馈;当低于期望值的时候,这种低的额度较低,概率较小,所以恢复平衡的时间就短。我们再来谈谈降低外在条件。我们一直在谈幸福感,其实幸福感更多的是一种瞬时的情感体验,就如同海绵吸水一样,吸水的过程就是一种感受的填充,当饱和的时候,这种感觉就慢慢消失了。现代人的幸福感缺失,其实就是一直处在了一种过饱和的状态,海绵充满水了,感受不到吸水的满足感。所以现代人普遍的做法是,不断的给自己创造物质财富,给自己添加各种“海绵”——车、房给了自己短暂的吸水过程,可是当添加的海绵也饱和了,这种满足感又消失了。所以现代人不经常幸福,因为创造物质财富是有限的和时限的。可是,为何不适时的降低一下条件呢?当你挤压一下现有的海绵——要永远记得有属于自己的这块海绵,当现有的海绵处于不饱和状态时,你又可以感受一下这种吸水的幸福感了。所以有智慧,有想法的人,总会适时的改变一下当下的环境,去感受另一种体验——当你跑完了几公里或者打完篮球的时候,那种身体的放松以及对水的渴望;当你征服了一座高峰或者体验了另类的旅程的时候,沉息已久的幸福感就会喷涌而入。其实属于我们的幸福,一直都在,不过是被我们所冻结了,而开启幸福,不过就是需要我们温热的心,用行动去感化她。我们所创造的明天,都会成为我们所忽略的昨天,所以找不到明天幸福的时候,不时的绕回前天去寻找昨天的感动吧,她会给你动力的。所以当你对未来没信心的时候,当你绝望的时候,想想过往自己的幸福或者过往的不易,假设自己还曾在过往,一系列的回味和回望,以及感同身受,就可以降低自己的焦虑感。 所有的心理机制更多的是一层层的过滤系统,有些情绪这层过滤不出去,或许下一层就过滤出去了。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建立一种处理情绪事件的过滤系统,一遇到突发情况,能及时自我运用这种系统处理情绪问题,一层层过滤,以求最终将消极的情绪过滤出去。当然,最好的状态是能熟练有效的运用,能针对特定的情绪直接用特定的过滤层直接过滤。过滤系统的建立,很多时候需要的是我们对自我生活的总结和升华。我们都说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总会有挫折和失败,经历了挫折失败后,人就会处于低沉消极的状态。但是,当有些人自我将消极低沉的状态扩大以后,就会有一系列的情绪反应,小至失眠,不开心,大至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以致对生活无望。其实,很多人从负面情绪缓过来以后,就会觉得以前的消极低沉都是不必要的,甚至觉得当时的想法太幼稚可笑。为什么很多人会不自主地陷入这样一种情绪黑洞中不能自拔呢?我想就是因为没有建立相应的情绪过滤系统。那么我们现在反过来,想想为什么我们会一步步陷入情绪的黑洞中呢?我们现在梳理一下过程: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失败后,我们就会有挫败感——期望落空,或者努力没有得到回报;自我封闭在这一事件的围墙中,不断重复着失败和挫折,自我情绪越发低沉消极——狭隘的将人生目标集中化,将事件扩大化——挫败感让自己没有勇气面对其他事情,觉得其他事情也没有能力做好,以致产生人生的无趣无望感——习得性的无助感,从一条道上直接通往了悬崖。那么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们的想法荒谬可笑呢?从选择目标开始,我们其实只是做了其中一个选择而已,而最后证明,这条道走不通,或者暂时没想到出路,所以选择不能狭隘地将所有道路封死,要先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失败后,自我一直重复着失败和挫折,对自己有意义吗?其实不用想都知道没有意义,那为什么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陷进无意义的自我否定中呢?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尝试着自我建立过滤系统——从开始选择就淡化目标的终极意义,不要想着实现这个目标以后,未来都会变得很美好,这样的思想就会导致失败后,觉得人生没意义,没希望;其次,失败以后,要从自身查找客观原因,不要主观自我否定,想想是不是因为自身努力不够还是自身条件确实还没达到,或者自身外界资源还没达到要求,客观分析,才能理智对待成败。分析以后,理智思考是否还应该继续该目标或者转移目标,要有强制转移注意力的能力,和自我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这些都是要自我成长和选择的。 系统机制的产生是自己能力的提升,并不是看过读懂就会的,需要的是我们自身的实践和努力,这也是自我成长的一部分,提高心理能力的一个方法。每个人成长经历不同,性格特点不同,所以自我实现的难度有差异,但是尝试去建立,总会有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