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石斛会否重演“普洱茶 泡沫”?
本帖链接:https://www.raoke.net/51814_1_1.shtml
普洱茶——云南的“第一名片”。历史久远的茶马古道连接四方,使普洱茶闻名中外,享誉古今。2007年,普洱茶销量和价格都疯长了数倍,同时越来越多的茶商加入到收藏、炒作普洱茶的大军中,茶市正经历一场普洱茶冲击波,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过热倾向。普洱茶的热销,也对我国滇红茶的出口带来了冲击。数据显示,2006年云南茶叶总产量11万吨,由于云南普洱茶热销,我国红茶主产区云南将原料转为生产普洱茶,其中8万吨做成了普洱茶,造成红茶总产量下降。 伴随云南普洱的兴起,云南全省已经有了几千家茶厂,许多小厂和一些大厂、老厂争抢原料和市场。本地原料不够,个别厂家甚至到附近的省份去收购,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小茶厂产品质量不能保证。掺假制假现象开始出现,再加上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也开始做普洱茶,在普洱茶热销的表象下,危机也开始滋生。在普洱茶的热炒过程中,一些非理性的现象已经暴露得十分明显了。在经济利益的诱使下,一些商贩故意对普洱茶进行“做旧”处理,采用湿仓加速发酵的方法进行“速成”。面对盲目追随时尚的客人,商贩会将发黄 霉变的茶叶说成是“金花”,将发霉长白毛的茶叶说成是“银花”。殊不知,这些发霉的普洱茶,将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一旦类似的问题暴露出来,等待普洱茶市场就是一场暴跌与价值回归。 随着前期普洱茶身价的飙涨,拍卖会上曾有100克普洱老茶拍出30万元天价,令人惊诧不已。但是,后期普洱市价却演绎了一波高台跳水行情,许多投机客因此血本无归。“从没有一个饮品像普洱茶这样发展迅猛。”充满魔力的普洱茶,让一个地区、一大批人因它而兴,因它而富,当所有人都在为这不期而遇的“盛世普洱”欢呼、沉迷时,亲身见证了普洱茶业壮大历程的中国国际茶叶研究会副会长陈世怀,对其未来的发展却有了更多的担忧……不可否认,普洱茶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可以存放较长时间,是一种有益于健康的饮品。但是,在“可以喝的古董”宣传攻势下,这种茶叶已然超脱了原有商品的定位,成为了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投资品。经由投机客非理性的追捧,其中的泡沫愈吹愈大。 “目前市场中几乎没有一个厂家能够推出有较大号召力的品牌,普洱茶品牌非常薄弱。没有品牌差异,供应商便失去了维护品牌形象的动力,极易造成行业内鱼龙混杂的局面。一旦有负面事件爆发,即便是优质普洱茶的生产商也难逃厄运。因此,品牌建设是避免整个行业陷入投机与崩溃循环的唯一出路。” 现在看来,2007年的那场泡沫正好淘汰掉大量的投机者,而留下了真正有能力、有想法的大企业,这些企业才是未来主导普洱茶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并且已经开始改写行业规则。 随着2008年12月1日普洱茶国家标准的实施,普洱茶市场逐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2009年,普洱茶经过多年的起起落落之后进入相对平稳期。普洱茶已现“触底反弹”迹象。今天的普洱茶市场多了一些理性,少了一些浮躁,逐步回到了正常的轨道。据了解,目前云南普洱茶产值达100多亿元,如果继续加快产业化的步伐和增加产品附加值,5-10年之后,普洱茶产业的销售额将突破千亿元大关! 普洱茶的跌荡起伏不禁让大家联想到,“普洱茶泡沫”会在铁皮石斛行业重演吗? 专家表示,目前铁皮石斛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解决铁皮石斛原药材资源,而原药材唯一途径是建立上规模、符合标准的种植基地。经过十几年发展形成了“公司加基地”为主的种植模式,从整个发展趋势看,铁皮石斛产业现处在良性发展阶段。 “人参当萝卜卖”的悲痛会不会再现 “东北三件宝,人参、貂皮、鹿茸角。”吉林人参 闻名遐迩,然而与韩国 高丽参在国际市场的局面相比却是冰火两重天:前者占世界人参产量近半,卖的却是“萝卜价”,鲜园参每千克20元上下;后者鲜园参每千克300元以上,年产值是我国6倍之多,并大举向我国进军。 吉林省是我国人参的主要产区,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年产量占全国人参总产量的85%左右,占世界总产量的70%左右。吉林人参的资源优势为何不是经济优势呢?因为人参当萝卜卖。 人参为何卖个萝卜价? 供大于求是主因。园参已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这里的老百姓几乎家家种参,人参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张连学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参种植面积盲目扩大,持续的供大于求,市场经营秩序混乱和价格恶性竞争,是导致我国人参价格一路下跌的深层次原因。而众多的加工厂竞相压价,无序的市场更使得吉林人参长期在低价位徘徊。” 在人参种植方面,传统上是以个体农民为主,管理方式千差万别,同一块地里产出的人参质量往往有很大差异。在人参栽培中有毒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仍然存在,农残问题成为制约人参走出国门的最大障碍,对于药品与食品法规比较健全的欧美市场更是难以逾越。加工方面,工厂小而散,人参加工质量也是千差万别。一旦有大客商大批量要货,不得不从几个甚至几十个加工厂买参,质量无法保证。 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有专家指出,吉林省在人参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成果累累。但科研和生产相脱离,科研与管理不衔接问题比较突出。市场上人参品牌有几百种,仅吉林省抚松县就达54个品牌。但由于多数生产企业规模小,往往没有能力进行品牌塑造,基本没有形成让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大品牌,极大限制了这些品牌参在人参消费市场的竞争。2003年,全国已开发的人参品牌达300多种,但科技含量低,工艺技术落后,产品粗糙,包装差,整体上处于卖原料参阶段,缺少新产品和对市场的深度开发。 在对待人参的药食同源问题上,中韩两国态度迥异。在韩国,人参及其产品大量出现在超市及街头的自动售货机 里,产品多达600余种,每年有80%多的人参是作为食品吃掉的。而在我国,人参至今不能进入食品领域。业内人士认为,这限制了人参精深产品的研发和销售,也导致了其他国家用我国原料制成产品再反过来进入我国市场的现象。 市场管理混乱,假冒伪劣产品严重。吉林省的人参产业一直处于多家管理的状态,缺少统一协调的运行机制和行之有效的产业宏观指导,人参市场基本处于无序经营,产品互相压价的格局。另外,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和产品检测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检测机构重复设置,检测标准不统一,虚假产品鉴定问题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监督和约束。糖水煮红参,硫磺熏蒸人参,拼接野山参等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市场经营秩序比较混乱,严重损坏了吉林人参的形象。 缺乏龙头企业,人参产业链条断裂。人参产业链条断裂带来的结果不只是“萝卜价”,更直接的反映是在产品首端,参农的困惑与伤痛。传统的散户经营模式,做的是人参的粗加工,市场需求量小,同行之间互相压价的现象严重,很多加工厂在市场采购鲜参时为了利润,压参农的价。同时,加工厂在销售成品时,也会被压价,最终都没有得到更多的利润。另外,企业的规模小,无论在种植还是在加工销售上,在市场不仅没有竞争优势,而且也很难影响市场上人参的价格。 为此,吉林省人民政府在2010年提出了《关于振兴人参产业的意见》,其中指出,发展人参产业要坚持种植规范化,质量标准化,加工精深化,产业集约化的发展方向,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将人参产业做大做强。具体目标是:到2012年,吉林省的人参产业产值将实现200亿元,参农收入年均增长20%,60%以上的人参产品达到绿色、有机标准,精深加工量占总量比重达到40%以上。到2015年,参业产值实现400亿元,参农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人参产品普遍达到绿色、有机标准,精深加工量占总量比重达到70%以上。到2020年,参业产值实现1000亿元,参农收入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铁皮石斛与人参都是中国传统名贵药材,同属于“仙草 ”行列。享有“北有人参,南有石斛”的美誉。 未雨绸缪。在蓬勃发展铁皮石斛产业的进程中,“人参当萝卜卖”的悲痛,值得深思。尽管目前铁皮石斛产业规模不大,起点还比较高,但是前车之鉴,只有不轻视,并拿出有效的办法,才能避免“铁皮石斛当葱卖”的悲剧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