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太极,肢体运动之外,是要学会放慢速度看待事物。无论是一转而逝的运动轨迹,或是一转而逝的心念,慢镜头去观察,逐渐发现“想当然”或“无意识”后面的种种成因。比如想当然的挥拳,可能动用胳膊的力量比较多。当慢下来,才关照到应按正确的方法“劲起于脚,主宰于腰,而形于四肢。”
练习的过程比较辛苦,因为是抗衡肢体常年积累的惯性。肢体是有记忆力的,所以一旦学会了滑冰和游泳就不会忘记。从另一个角度,肢体表面上积累了一些运动的模式,实际上是积累了各种未得释放的情绪,所以从对面之人的形状上可以观察到其惯常的态度。因为态度是无形的,情绪难以掌控,所以反其道而行之,通过有形的肢体运动来学习调整情绪和态度。医生会建议生命的健康需要适度的运动,肢体的舒展无疑会释放情绪的紧张,带来态度的改善。
听闻到正确的方法后,思想上虽然表示接受,肢体上还不能立刻表现出来。“悟后起修”,“知行合一”,都需要时间不断琢磨。所以俗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三年打死人”。如何选择,自己担当。
“风格和习气往往一线之差”。练习中,有时会认为自己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明眼人面前却可能是不良的习气。所以良师益友不可或缺,路途上总欢迎伙伴的指点。如果可以,自己为自己也做个旁观的明眼人吧,保持警醒,保持放松。
万事万物都需要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整个冬天都不知道泥土下的种子在干什么,春雨过后,奇迹般的冒出小芽。回想“拔苗助长”应该是血泪写下的典故。禾苗因此干枯,生命就此死亡。所以,练习时对自己要有耐心,了知这是一个过程,必须经历一些时间,每个人起点不同,这看似不公平,但公平的是每个人都在路上,目标永远在前方。相信自然的节奏,瓜果自然的成熟更加甜美,催生的瓜果大而无味。
“慢”原是为了放下,“快”却是能够拿起。放得下才能够拿得起。
二说
快,是不容质疑的,但对这个字的理解会有分歧,因此界定一下:太极的“快”,在于“先机发动”,何解?敌之欲发,将发未发,发而未落之时,打他!如何做到?意在人先,意到劲到落点到,点到在人先。又如何做到?练时无人似有人,聚精会神灵上身。
鉴于慢吞吞大大及非晕大大于前面对太极拳有关科学方面的辩证,个人有些浅见,谨提供诸君参考:
太极拳在哲学领域的确是凌驾于其他各拳种之上的,太极拳用之于击技,实为理论与实务上均符合科学原理与原则的,只不过以往因科技不发达,故不具备以科学方法分析与统合的能力;加以穷文富武,在科举时代,习武者,多为家境富裕者,往往不喜读书,学文者,竟日埋首书堆,为求功名,又不习武,故文武殊途,未能同归。所以习武亦只能在哲学方面去体会或是在招式上玩花样。
而今,科技发达,学理工的,虽具备以科学方法分析与统合的能力,往往又不具备哲学素养。人文素养与个人修为不够的,对武学("击技科学")的本质则无法全然理解与掌握,亦不具能力对"击技"作科学化的分析与统合。
科学是理解宇宙间万事万物之本源与本质,科技是基于对万事万物本源与本质之理解,进而研究发明,创造出有益于人类生活的器具与物品。
没有伯努利方程式,也就没有文氏管,飞机在大气中之空速就无法得知。伯努利方程式是科学,文氏管是科技;前者为体,后者为用。
所谓快与慢,是相对的,是感知上的。虽然以目前的科技,可以利用高速摄影,再作慢速播映,以为事后分析。但是,实战上,对手的拳打在自己身上,或是自己的拳打在对手的身上,那种感受才是真的,是即时的,是当下的,也是目前无法量测的。
一般纯外家拳,未必能顾及整体性打击力的发挥,故其出击擅用肢节力,以期用攻击点的速度,造成对手被击点的损伤;而太极拳则否,试以手臂平展,仅转动跨部,则位于末端手之速度即很快,又太极拳向以破坏对手平衡为主,使对手之肢节力不能随心所欲的使用,而且对手若非习过太极拳,则其整体力在平衡已遭破坏之下,亦不能使用,此时打击对手,就像打固定靶,每击必中,一拳就倒。慢练之法,仅在于达成整体性的周身协调为目的,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就是这个意思。只要整体性的周身协调作好了,快练慢练,有何区别?
我一再的在大乘武学中明说,要诸君自孙子兵法入门,即是要初学者由武学中最最上乘的兵家哲学,体会改造自我思想的重要性。
而且,又一再提及金刚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强调内观各种感觉的重要性,并非要诸君像小和尚念经似的,有口无心。诸君知道眼与身此二觉之差异吗?说白一点,就是视觉与触觉感知时间的差异性,如果不了解其时间的差异性,如何作科学化的分析呢?此外,诸君又知道身与意此二觉之差异吗?即大脑思考活动之动作(即意念之动作)与脊椎反射动作(即无意念之动作)间,一者有讯息,另一者无讯息,此讯息即所谓的气,而所谓的听劲,就是以皮肤或汗毛感知此一讯息。
理解到这里,如果诸君了解视觉感知与触觉感知在时间上的差异性,及大脑思考活动之动作与脊椎反射动作之差异性,所谓快慢之别,不就显而易知了吗?这些差异性,我在拙着'浅论"击技科学"基本原理,及使用"动态平衡训练仪"训练选手之具体功效'一文中已作了科学化的完整的定性分析与整合。于此就不再多言。
太极之学是科学的,也是哲学的,习太极之学,是身心合一的,是由内而外的全面改造自己。不能理解到这一点,就不用浪费时间了。
就哲学而言,东西方是有区别的,东方是由根至叶,西方是由叶至根,看看姓名与地址之排序即知。这也是近代西方科技发达的原因之一。学习西方科技,也要理解西方哲学,并入东方哲学,这样才能承先启后,发扬光大我们的悠久文化,愿与诸君共勉之。
三说
拳理探讨:太极拳术技艺中的“快”与“慢”
看了不少帖子,对拳术技艺中的“快”与“慢”议论颇多。大部分朋友对各拳派中的以快求胜,取得先手,多能理解。但对太极拳术中“以静制动、后发先至”的说法较难理解或心存疑惑者不乏。认为“看上去明明是极其缓慢的动作,交手时能快起来吗?”。
本人抛砖引玉,提两点看法,希广大拳友们不惜金玉相告,共同提高:
1、“快”与“慢”其实是“速度问题,物理学上的速度是时间与距离之比。技击中的“快”与“慢”也应存在此意,不能光从外形上来判断其动作的“快”与“慢”......。
2、太极既是内家拳,其用劲的方式与走向应有其独有的练法。应该说,其“以静制动、后发先至”的理论肯定是成立的,但要做到如此,练就形慢意快,一定要比其他拳派要困难的多,故高手少矣。如因难练而弃之,是否......。
回复:拳理探讨:太极拳术技艺中的“快”与“慢”
整体对散架,整体胜、园形对直线运动,固形运动胜、能量对力量,能量胜、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全身有如弹簧,挨着何处何处弹开。"快、慢″就不是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