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陂楼新楼进士广誉公与江西广丰洋口古石桥
本帖链接:https://www.raoke.net/175471_1_1.shtml
瀛洲“历史久远”,"源远流长“,自明清开始,便是商贸重镇,"自古有:载不完的河口,担不尽的洋口一说”,可见当年之繁荣。它经千年沧桑岁月,留下了无数古老美好传说。方圆百里的人都知道,洋口有二座闻名于世的古老石拱桥。
据县志记载:座落于赵塘河上游,连贯东西二岸的,属“东门桥”又名“都门桥”。下称“观音桥”。清乾隆五年,(1740)年,二桥同时由时任永丰知县的詹广誉倡建,距今有279年历史。
相传:詹广誉,进士出身,考取功名后,朝廷授于永丰知县之职,他生性耿直,为人善良,乐善好施,才略过人。在任期间,以廉慎持己,以刚正临政。詹知县不避患难,察民情,访疾苦,为乡民排扰解难,在任职期间深得民意。
詹知县上任不久,一日早晨打开窗,一阵春风拂面,久别的旭日已临窗,他望着久雨初晴的天宇,思绪万千。想到近日不断有乡民报于县衙,称:二十九都赵塘河水泛滥,因二岸无桥可通,到了霉雨季节,人畜淹死不少,春季乡民过河,只得坐于木桶之内往返,到了干旱时,河水也有一尺多深,其情苦不堪言,他得知后深感不安。用过早餐,詹知县换上便装,顺手把搭连挂于肩上,独自一人往二十九都而行,他要实地察看,视情可否建桥,顺便察访民情,时值小满,知县行至瀛洲观音阁,他怀顾四周,只见河水泛黄,水虽尚浅,但流湍急,上下游埠头,不少男女老少涉水而过,其情艰辛。
知县缓缓的从河堤上走到滩涂边,弯腰脱下靴子,撩起长袍,把裤筒卷得高高的,用竹竿丈量起河面,然后走到河中间,双手竖起尖尖的竿子,吃力地往淤泥插。詹知县探了上游,探下游。他擦了擦额头汗水,沉思了一会儿,暗忖:上游埠头靠邻深湖,淤泥深厚,河中不能立脚,只能石拱半圆形而建。下游不同,河床尚浅,河道交叉,又是连着主河的岩质结构,可用条石垒桥墩,叠成铺面而建。当詹知县事情办妥,上岸打理定当刚要离开,忽见对岸一妇人,穿着发黄的夏布衫,下着一条黑色粗布裤,怀抱约十岁幼儿,另一只手牵光屁股较小男孩,只见河水淹过孩儿腰处。妇人肩一边挂满草鞋,高一脚低一脚,艰难地涉水迎面而来。知县见之,心生好奇,天下有如此怪事。待那妇人上岸,知县双手作拱,自称过路客商,一声大婶:“你因何抱大不抱小的?”那妇人缓缓的放下东西,长叹了一口气,唉的一声,“客官你有所不知,夫家姓王,家住光岭坳,民女早年守寡,世代以打草鞋为生,每逢农历二、五、八必到集市卖草鞋,以此养家糊口。大的孩儿为长兄所生,只此一根独苗。只因早年兄长夫妇置办东西,过河坐于木桶内,恰遇上游山洪暴发,俩人不幸身亡。我自当此子为己岀,爱之,疼之。小的为民女亲生,孩儿虽小尚有母爱,我理应如此行之。”
詹知县听完不竟动容,沉默片刻,慢慢解下搭链,从内取出一碇银子,双手递于妇人,言:“你有善有义,可昭日月,鄙人十分敬佩。今赠小银替小孩添置一些衣衫吧。”话音刚落,只听"扑通一声”,妇人跪于沙滩上,头磕地如捣蒜样,连说:“客官万万使不得,民女虽是女流之辈,但从幼懂得礼仪廉耻,"古人云:‘无功不受禄’,你我素昧平生,怎敢贪不白之财,何况我有打草鞋一技,尚可养活二个孩儿。”妇人死活不肯收受。詹知县无奈只得收回银子。暗忖二十九都有如此善良明大义奇妇人也。
即日知县速回衙,急奏章恳求朝廷,着工部发放一些银两建桥,另一边贴出告示:二十九都乡民,有钱出钱,无钱岀力。告示卯时贴出,午时:当地光、吴、林姓三大富豪各岀谷子一百担,乡民有的出钱,有的岀物。知县见时机成熟,速请巨匠,选黄道吉日,农历六月十九动工。一时二岸人头攒动,乡民各尽其能,挖土的挖土,抬石的抬石。
一日:下桥脚墩已挖一丈有余,眼看很快可以垒石河面,不料忽然渗水,如同泉涌,眨眼工夫水达一人多深,知县见之急得团团转,这可怎么办,如此下去,前功尽弃。无奈之下,忙领众人用木桶将水拨岀。詹知县衣衫湿透,累得满头大汗,手下见了,忙说大人你几天未曾歇息,该回衙歇下了,知县眼一瞪,言:“为官不替民办事,不如回家抱孩儿!”手下羞得满脸通红。眼看众人累得精疲力尽,水照样慢慢满上来,詹知县一时束手无策。他站在沙包上发呆。忽然听到不远处观音阁,传出一阵阵梵音,猛想到何不求菩萨,助我造桥一臂之力。第二天:詹知县早早的沐浴更衣素食,令人在桥墩边,摆上香烛,供果,虔诚的双脚跪地,手持竹香朝着寺庙,虔诚的三拜,言:弟子率二十九都乡民,恳求观音菩萨助我等之力,令河水退去桥基垒成,如能所愿,弟子定重修庙宇,佛塑金声,然后五体投地三拜。当知县祷告完毕转身,倾刻间只见河水已经退去,二岸乡民见之,欢呼雀跃,一片黑压压人头攒动跪拜着。从此乡民们便将此桥名曰“观音桥”一直到今。
观音桥在長春街与中心街交接处。为三孔石拱桥,与都门桥上下并列,相隔200米。远远望去,挂满藤蔓的桥身,如同乡民用的铁钯子,横卧在河面上。桥面用青石板铺砌。長约20米,宽5米,桥二侧用条石,建有80公分高护栏,相隔3米有一小柱,顶用打磨修正过青石凿成,形似一顶官帽,造型逼真,甚是庄嚴大气,可惜在文革时被毁。
东门桥在中山街西段,因古时商贸繁华,又是都门,河埠商船云集,“都门桥因而得名",此桥为一孔石拱桥,二边石阶各十四级,拾阶而上,桥顶中间一平台,宽、长各5米。桥二侧有约1米高,红青相间麻石护栏。桥头、顶台、四角,均有青石凿石鼓各一个,上有大小不一,或坐或蹲,形态各异的石刻狮子。一头長毛,威风凛凛。各狮子头宽大而浑圆,炯炯有神,怀里的小狮子,有的母子相依,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双爪戏球,有的似默默注视行人,千姿万态,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造型巧夺天工,(可惜那些狮子在文革时被毁,后在有识之士的善举下,桥头四角捐建了四只石刻狮子。)古人的技术精湛,令人赞叹。尤其是都门桥的半圆桥拱,在赵塘河水映衬下,格外别致。
随着岁月流逝,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都门桥在各界善男信女的共同努力下,筹资修缮一新,将桥顶平台修建成一间佛堂,供奉着阿弥陀佛像,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或菩萨寿筵,附近乡民前去朝拜,以求地方平安清洁。紧邻桥的南面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人行道,靠道一边,一排整齐的小平房。
相传:古时建桥所用材料,将糯米磨成粉未,伴鸡蛋计做沙浆,用巨大精凿的青条石勾缝垒成。几百年来,二座石拱桥虽经岁月的侵蚀,至今依然巍巍屹立,坚固如旧。它的建筑,呈现了古时工匠的深厚造诣和智慧,也是目前洋口最完整故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