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芝会议红色记忆》三 、高陂“借”枪
本帖链接:https://www.raoke.net/105959_1_1.shtml
三 、高陂“借”枪 1927年7月,中共饶平县委在上饶区大陂楼成立后,饶平革命者苦于缺枪之烦。饶平茂芝乡的庙子前圩,历来是广福两省饶和埔诏四县商贸集市,庙子前圩也有人专门配制黑火药,也可买到少量的火铳,饶平县委买了一些黑火药自制了一些土炸弹,添置了一些大刀长矛,但这些武器毕竟战斗力有限。
火药乃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发明于唐代,宋代又发明了突火枪,后来演变成使用稍为方便些的火铳。火铳都是前装式的,就是从枪口倒入二小筒黑火药(每筒约十五毫升)。通常有规定,打鸟用一小筒火药,打野猪或打仗时用二小筒火药,火药太多了就有炸膛的危险。装了药再放入一小筒粗铁珠作弹头,然后用废纸塞入枪口,用长铁支捅进枪膛里压紧。塞纸主要是防止火药漏掉,另外塞纸压紧也可增强火药爆炸力。装好火药和弹头用纸塞紧之后,还要装上火帽引信,扣动扳机撞击火帽,火帽产生的火花通过传火孔引燃枪膛里的火药,产生射击效果。 用几十颗粗铁珠作弹头杀伤面积较宽,可以一枪伤多人,但致死率较低。如果不用粗铁珠,也可放入一寸长的铁条作弹头。铁条的威力略同步枪,可击穿人体,中枪者非死即残,但只有一颗弹头一枪只伤一人。一般的火铳射程约八十米。 饶平农军总结了火铳的三大缺点:第一,射程短,而且弹道偏差大。第二,装弹药很慢,不利于战场冲杀。第三,雨天易潮,火帽受潮就打不响了。面对火铳的诸多缺点,饶平县委非常渴望得到射程远使用方便的步枪。 1927年9月下旬(农历八月底),大埔高陂竹头下党组织负责人黄炎同志来到饶平县委(大陂楼),他是张碧光的好友,黄炎向张碧光透露了一个好消息:“高陂商团设立自卫队,购置了一批枪支,与农会作对。”黄炎希望饶平农军配合收缴商团枪支为我所用。杜式哲、余登仁、詹前锋几位商议后决定果断出击。 饶平县委派张碧光、刘瑞光带领饶平农军几十人前往高陂。因走漏风声,当队伍到达大埔澄坑子村时接到消息:“敌军已有所察觉,驻防部队已回到高陂了。”张碧光即刻下令取消行动。 时隔一周,高陂农军又传来好消息:“敌军已离开高陂,可以动手了。”饶平县委决定派张碧光、刘瑞光带领队伍再次往高陂。参战人员有邱达川、刘拾、刘铜,刘右(九村坑子里人),詹德胜(外号狂德胜),詹锦云等,共约百余人从九村坑子里出发。为了减少付出代价,决定以“借”为名义设法把枪弄到手。 午时到达高陂,直接到高陂商会会长“同德丰”的店里(另有说法:裕兴昌店)。那天同德丰正在吃午饭,张碧光向他提出借枪的要求,同德丰态度傲慢不予理睬。詹德胜见状十分气愤端枪吓唬,邱达川鸣枪示警,詹德胜听到枪声以为战斗开始了,慌乱之下扣动扳机,结果把同德丰老板打死了。 同德丰老婆吓得发抖,马上叫人交枪,并拿出三百银元给饶平农军。其他商户见势不妙纷纷把枪支用绳子绑住从窗口吊下来。这次饶平农军共“借”到二十支长枪,凯旋而归,壮大了饶平农军的战斗力。
根据《饶平县志人物志》,25页写到“按指示向高陂镇大商号‘裕兴昌’晓以大义,遭其抗拒,达川鸣枪警诫,恰好击毙刚下楼梯的老板,各商户见势纷纷用绳子从窗口吊下枪支,借枪成功”。 《饶平县志人物志》并没有注明被打死的是哪一位老板。 根据老红军刘万士同志回忆资料“同德丰老板就是高陂商会会长,狂德胜开枪打死了同德丰老板,同德丰的老婆马上叫手下人交出枪支,她还交给我们农军光洋三百元,我们农军凯旋回归饶平九村老区”。 笔者曾做过相关调查,据大埔老人讲“裕兴昌”与“同德丰”,好像是同一个人开的铺号。是否准确?未获详证,列举于此,留待识者正之。 (注:高陂“借”枪,根据饶北老红军刘铜、刘万士等人回忆资料,结合党史资料撰写而成)
—————《茂芝会议红色记忆》共有四十五篇,作者刘汤明独家授权在饶客网(和饶客网微信公众号)连载发布,著作权属刘汤明所有,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关责任。作者刘汤明手机13829042887,欢迎学术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