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异神秘的植物—鬼草
前言:老虫虽然不知道饶客乡里网友到底有几个人能够认真地看看文字,但我还是坚持用键盘把它敲出来。
今天上传的所谓鬼草,其实既不是植物也不是草,而是一种菌类。之所以称其为鬼草,是因为此物神出鬼没、朝生暮死、诡异神秘!
根据资料显示,目前此物在广东还是罕有记录。
在一个阴森潮湿的林子里,老虫无意间遇到了此物,开始原以为是毒蘑菇而已。
一旦靠近它,会闻到一股极臭的尸臭味,老虫又误以为是尸臭魔芋。
后来经过多方查证和资料核实,才发现此物既不是毒蘑菇也不是尸臭魔芋。
真正的身份是真菌界、鬼笔目、鬼笔科、鬼笔属、红鬼笔。
看看像一支笔吗?至于鬼笔,自然是因为它的神出鬼没。
在拍到红鬼笔的附近,相隔几天我又拍到了这么个鬼东西。同样很臭。我又以为是尸臭魔芋。
由于有尸臭味,加上肉质海绵状的菌体,因此难免招来苍蝇聚集。
又隔了一天,当我再去看时,原来的那棵已经不见了(朝生暮死)。却又发现了另一棵。
这一棵形状长的有些邪恶,像男根哦。
棱柱散尾鬼笔(和红鬼笔同科不同属)
下面来还原它的真面目:
拉丁学名:Lysurus mokusin (L. : Pers.) Fr.
中文别名:五棱鬼笔、棱柱散尾菌
同物异名:
分类地位:鬼笔目、笼头菌科、散尾鬼笔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一般较小, 细长,呈棱柱形,一般4-5棱,高5-12cm,中空。顶部高1.5-3cm ,具4-5个爪状裂片,红色,初期裂片相互连接一起, 后期从顶部彼此分离,靠内侧面产生暗褐色孢体粘液,具臭气味。菌柄浅粉至浅肉色,具4-5条纵行凹槽 ,松软呈海绵状。菌托白色,苞状,初期卵球形,高2-4cm,基部往往有白色根状菌索。孢子在粘的孢体中,椭圆形,半透明,3.5-5μm×1.5-2μm。
生态习性:夏至秋季,常常成群生成一堆。
分布地区:河北、河南、江苏、四川、浙江、云南、福建、湖南、湖北、安徽、贵州、西藏等。
经济用途:此菌顶部孢体粘液腥臭,常常吸引苍蝇等昆虫,加之形态特殊,多认为有毒。有记载可食用或药用。
备注:认真看贴者,将获大银奖励!
沙发自己坐了。认真看贴者,将获大银奖励! 那垃圾堆不是也可以见到? 有没有什么作用的? zhanbingye 发表于 2013-6-13 22: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有没有什么作用的?
证明你未有认真看帖。 虫虫掌门人 发表于 2013-6-13 22: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证明你未有认真看帖。
我对某些植物还是有些爱好的,,只是不懂 多认为有毒。有记载可食用或药用 好奇者,路过 怪异植物 感谢虫叔给网友们上了新一课。 少见的植物! 叔,你的帖子我都有认真看。
我说过,我不是每帖都回复的,只回复有意思或者我感兴趣的帖子,叔,你懂的 此菌顶部孢体粘液腥臭,常常吸引苍蝇等昆虫,加之形态特殊,多认为有毒。有记载可食用或药用
虫叔,有毒的要小心使用啊!! 有毒又可以食用,其实很不懂!! 虫叔,我认真看完了,还百度了呢,来补充一点点: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五·土菌》(附录)引陈藏器曰:“鬼笔生粪秽处。头如笔,紫色。朝生暮死,名朝生暮落花”.有人说其营养价值很高,也有人说其有毒,《本草拾遗》如此记述其药用功效:主恶疮、疽、匿、疥、痈、蚁瘘等,并日干,末,和油涂之。
有毒诶,而且广东还罕有,难道说虫叔现在不在广东?形状一般为4-5棱,多为5棱,也有6棱的,但更为罕见诶,所以说,虫叔你拍到的都是一般的诶{:soso_e120:} 本帖最后由 如梦初醒 于 2013-6-13 23:50 编辑
詹雅婷 发表于 2013-6-13 23: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此菌顶部孢体粘液腥臭,常常吸引苍蝇等昆虫,加之形态特殊,多认为有毒。有记载可食用或药用
虫叔,有毒的 ...
怎么没有给你大银呀,,叫虫叔给呀 小时候有见过 如梦初醒 发表于 2013-6-13 23: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怎么没有给你大银
不知道啊!!虫叔睡觉了!! 詹雅婷 发表于 2013-6-13 23: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知道啊!!虫叔睡觉了!!
他出手很大方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