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正月19日 葵坑灯会【潮商卫视视频】
本帖链接:https://www.raoke.net/9574_1_1.shtml
饶平新丰葵坑灯会 每年正月十九,这三个角就轮流举办灯会,当角就得搭建娘厂,正月十九白天游行从娘厂开始绕三角各乡各里转一圈回来;晚上从娘厂开始与白天相反顺序沿途表演,约43个场次不等,最后回娘厂。 二十穿穿至二十三请潮剧或其它戏剧来表演三天。以前是在田中搭建,南方的冬季田园是最方便,最开阔,而且泥土松软件,适合插进竹稿或木制桩头,搭成一个乡村化的舞台。近几年把临时搭建的习惯用水泥建筑固定下来了。装饰得富丽堂皇,相当气派!
葵坑也叫奇吭或者奇坑!属潮州市饶平县新丰镇管辖区,分为上葵,新葵,下葵。当地叫角,上角,中央角和下角。 正月十九灯会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文革时期中断过几十年,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又开始盛行。刚开始民间举行这种灯会被政府当作封建迷信活动进行阻止。但又因为信仰自由的原则和民间有关人士艰苦卓绝的争取努力得以发扬状大。如今是声势浩大的全民参与的具信仰、娱乐于一体的有利促进和谐、团结群众的民间活动,是文化传承;是精神的寄托;也是情感的归属!民众认为有了娘娘的关注,人们 一心向善;有了娘娘的保诺,做生意的更放心大胆更有闯劲;有了娘娘的保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全国经济形势的好转,人们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和闲情来参与、投入和欣赏文娱活动。各种古老的节目得以保留,又结合新新技艺在舞台上展现。更为可贵的是表演跟随着娘娘深入到各区各村,为大众服务,土楼门前的坪地就是舞台,人们可以自家门前观看。这种自娱自乐不同于城市里的平民化山寨晚会,而是具有民俗的特色,源自远古的文艺表演形式,具有宗教信仰和文化精粹的民间活动:布马舞、鹤舞、三九半、锣鼓班,即传承前文化又跟得上时代潮流。而且人人可参与,完全平等、自愿、自助。
按习惯一个村有几座土楼就有几个场地,而需要表演几个场地就得出几出戏。有时为方便也有可能临时组成一个场地进行表演。牌上村分根据原土楼数量划分上下楼需要出两节目。以方便群众为宗旨,根据实际情况定表演场地。牌上有三个坪,上楼,下楼,新村。我家老屋在下楼(土楼)后背,是连接上楼的通道。出游队伍由下楼通往上楼的必经此处。院子围墙与土楼之间有一条1米宽水沟,水沟那边是约1米宽土楼后檐,而水沟这边石路不到1米,被石壁占去20厘米左右,余下不到80厘米宽,不便游行队伍通行。每到正月十二三在村里头佬们的带动下开始整修,首先是清理水沟里常堆积的各种生活垃圾和淤泥,然后是往沟上铺木板。一节节一米长的木板连成一片订在一起,牢固而美观。走在上面“咣咣”响,新奇而喜庆,是现代高档露天木板路。村里其它地方也悄然美化着,平常满地的垃圾和稻草杆一扫而光;平日改建楼围而剩下的堆积如山的砖块,石头都移走了;坪地上空的低垂的电线被拉直,坚横交叉的现象消失了。还土楼前塘边一个最大的最好的坪地。人们张灯结彩,整个村显得洁净、宽敞舒适,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晚上,坪上空多了明亮的灯光,可以像夏夜一样在坪地上玩老鹰捉小鸡、玩丢手巾游戏。大人也会参与到小孩中来围在池塘边上放烟花,纸票。如果邻家录音机飘出歌声就更有氛围了!那几天的音量是允许开到最大的!锣鼓声震荡在耳边,激情荡漾在人们的心理!不次于西方的狂欢节! 龙的编制 部分削片用来编龙身。在那土楼祠堂正厅里,这些平日与泥巴打交道,种田耕地,没有多少文化的人们,个个成了能工巧匠,艺术家。不管是色彩搭配还是结构安排,井然有序。大家分工合作,有的剪花纸做龙身上的鳞,有的做龙尾,有的做龙眼,龙须,龙舌。其中头部是最难做的。不仅要各部位要形象传神,生猛。还要在每场表演开始时可以点然烟花成龙吐火的效果。龙身六、八、十节不等,加上龙尾,龙头。各节衔接好,再糊上彩纸。不用两三天,色彩斑斓、有骨有肉、灵活柔软、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我很好奇他们是如何编制的,不知为什么一点印象都没有(因为白天要上学),只依稀记得特别传神的龙眼是用竹筒做成的。大竹筒孔装上类似眼睛的黑白相间的圆球,用线或胶水固定住,即形象又生猛。 而神奇的点烟花部位则选择较小的竹子,刚好可容下烟花筒。每到一个场地,先插入烟花,留出芯,点燃,马上喷出火花来了,举龙人让龙头高昂着,不停转动,四处张望,即轻便又神气!后生们拿来锣鼓,在楼坪里排练起来。从正月十五开始,就天天可以听到楼里传来敲锣打鼓声。一些无法参加表演的更小的孩子们整天没事往楼里跑,举不到龙,歇闲时偷敲两下锣也行。 正月十九白天游行 小时候的我对五彩缤纷的游行队伍很羡慕,随着钝头炮响起,接着短暂的鞭炮声和紧锣密布的锣鼓声,队伍从头灯到高灯到彩旗到穿宋朝戏服的漂亮的队伍一一走过,中间穿插长短不一,色彩各异的龙。这是以村为单位按先来后到顺序排的,白天游行的提灯、举旗大多由年纪较小的人代理(因时间过长,晚上才由壮年、青年们表演),因为只需要举着,不用表演所以相对轻松。龙身中间把由在读初中的学生举,关键部分龙头和龙尾的由大人把着,举龙头需要转动,显得神采奕奕!而龙尾要摆动表明活灵。队伍里有十八到二十条龙是比较正常的。游行队伍经过一个村从头到尾约四十分钟,娘轿是在最后压轴的。 来前会再放三声炮响,准备好的新郎们赶紧去接,把轿停在坪中间。原先热闹非凡的浑厚响亮的锣鼓声突然消失了,接着是委婉悠长悦耳的啦叭声,笛声响起。给人一种听觉的反差,人们争先朝拜。求娘娘保诺全家身体健康,财源滚滚!约二十分,起轿到下个等待祈福的群众去,连绵不断的鞭炮声响起……..儿时在队伍过去后总有种失落。恨不得也跟去!但生活就这样,停驻在村里可以观队伍全局,但不能进入游行状态或更持久观赏;而游行的人只能见其一部分,永远是一起走的几个人和走马观花般的路边摆设!这也许是残缺之美吧。因为不能加入游行队伍,让我们期待知道队伍在前方会发生什么事,或想了解队伍前后都有哪些人在参与!节目和内容是相同的,但每个地方,每个时刻又不完全一样。它们都是唯一的! 正月十九夜场表演 正月十九那晚下半场头灯在牌上开始,这几十年来几乎没变过。因为不管上半夜哪个角开始头灯,轮到牌上都是中间,所以上半夜表演完毕就在牌上村吃宵夜,然后开始下半场表演。不知哪年开始上下楼轮着出节目。一般是舞龙加舞蹈。下楼隔一年轮到一次。这一年家里有做新郎倌的,做了爸爸的,或有女儿要出嫁的。家里有喜事的人就准备安排人参加或出旗出灯添香油,出嫁女儿出彩旗等。做了新郎倌的就准备抬轿。娘娘的金身从庙和庵里请出来有好远的路程,都是由各乡各里的新郎倌或新女婿轮着抬的。加上一些需表神心,以求赐福的年轻人也可参与。抬轿意味着得到赐福,谁抬轿那一年就吉祥幸福,万事如意。所以每到一个村抬轿的人争先恐后,热闹非凡!升级做爸爸的就出灯,也叫高灯。意为添丁!白天高举灯笼沿指定路线绕葵坑走一遍,晚上根据相反线路再走一遍。灯为指明方向,所以为灯总走在队伍最前面。即是领路,分享喜庆通告各地父老乡亲添丁的意思,也是对娘娘赐福的一种感激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