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大木凹村——饶北红色根据地
本帖链接:https://www.raoke.net/94749_1_1.shtml
昔日的大木凹村——饶北红色根据地
1927年朱德同志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后(八一南昌起义常简称南昌起义),国民党反动派纷纷调兵遣将,“讨伐”起义军。八一起义军主动撤离挥师南下南昌,南下广东,目的是“先得潮、汕、海陆丰,建立工农政权”,后取广州,再举北伐。八一起义军9月18日进抵广东大埔县城。 9月20日,作出了分兵部署:周恩来、贺龙等率领主力向潮州、汕头进发;而作为第9军副军长朱德率领第11军25师和第9军教导团共约3000多人,据守三河坝,掩护我军主力南下。国民党钱大钧部约两万余人,由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扑向三河坝。朱德和25师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指挥了这场阻击战。
三河坝坐落在粤东梅江、汀江、梅潭河交汇处的大埔县境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此控闽赣,失此失潮汕”之称。 同年10月1日,起义军与多于数倍的敌人恶战。激战至3日下午,25师75团第3营留守笔枝尾山,掩护部队转移。 10月4日凌晨,3营迎来了三河坝最惨烈的一战。敌人以炮火狂轰滥炸笔枝尾山,一万多敌人四面包围阵地,除极少数幸存者外,全营200多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三河坝战役敌我双方伤亡惨重,消灭敌人1000多人,八一起义军损失亦约1000多人。 10月5日,朱德和周士第率领第二十师剩下的2000余人撤出了三河坝,决定取道百侯,大木凹,茂芝(茂芝会议)从饶平到潮汕与主力部队会合。最终于1928年4月28日在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胜利会师,确保了革命的星星火种,至后来形成燎原之势。 根据老人阐述;(詹超,上饶大木凹,今93岁的),时常跟后辈们讲述家乡那段鲜为人知的红色往事。大木凹村地处;广东省饶平县最北部的上饶镇,与大埔县枫朗镇相接壤,地势以山地为主,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沟谷纵横。然而,就是这么一处穷山僻壤之地,在当地百姓心中是一块神圣的“红地”。
饶平与大埔两县的交界处,一条渐渐淡出我们视线的千年古道就蜿蜒在群山环抱之中,被当地人称之为“饶埔大道”。这条延绵数里的千年古道见证了饶埔两地昔日的繁华与兴盛,历经数个朝代,途径这条古道的过往之客如过江之鲫。大木凹村就矗立在这条翠林密布的千年古道旁,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历来是扼守饶埔咽喉的军事必争之地。 朱德率领的八一起义军在三河坝战役之后,辗转战经过了这条千年古道,“饶埔大道”堪称饶埔咽喉之地大木凹村。 上文:大木凹村全貌
古驿道"饶埔大道"
詹超老人:那时候(朱德)来的时候,我是大概知道了,大家都说“看打兵的、看打兵的”,不知道是谁,那时候还小,后来才知道是朱德将军带领的军队来到茂芝。
国民党时期,乡亲们饱受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对白鬼子(国民党)充满厌恶、憎恨和恐惧。朱德带领的军队纪律好、人缘好,深受乡亲们的爱戴。 在大木凹村休憩期间,村民詹 波等人,给起义军及伤员提供黑凉粉(草子粄)、糕点、蕃薯等食物。山采药伤员治疗(起义军)。 此外,村民春香、德古等人前往埔坪、茂芝打探情况,再听说后面来有国民党追兵后,立即组织昭索、德仲、昭近等几位村民转迁伤员至后山的白石窠山洞,全村人帮着红军挑东西、引路、放哨、打扫场地,与红军共度过难关。
经村民詹金松:朱德总司令从我们村经过的时候,我们村也发挥了全村人的力量,帮助朱德红军度过了难关。在我们村几个小店,黑凉粉、草子果,还有糕点都让给他们吃,不够的时候,还在日新居煮了两大锅稀饭给红军(起义军)吃。 那时候还有三个伤员,也帮他们找了青草药,帮他们捣烂敷贴,防止了发炎。 随后,几位村民不顾个人安危引领起义军前往茂芝村集中。这些身穿深蓝色衣服,头戴蓝帽,脚穿草鞋,手上带着红布条的人民子弟兵,深感村民的热情帮助。临别留下了饭盒等小物品给村民作为纪念。
在茂芝,朱德、周士第、李硕勋、陈毅等同志还在那里召开了著名的“茂芝会议”。 谁也没有想到,谁也没有料到,起义军偶然的一次转战,竟悄悄的点燃了这块土地的热情,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茂芝会议之后,由余登仁、张松为主要领导人的革命工作者,长期在大木凹和深坑里活动,发动贫苦人民、先进人士,组织成立农协会。星星之火,在这里越燃越旺。
由于朱德红军在大木凹村激起了村民的革命意识,群众基础比较好。且大木凹村周边有不少水田和村庄,可供游击队筹措给养;这里离中心县城较远,交通不便,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森林茂密,只有几条狭窄的小路通往山内,进可攻,退可守。 同时,大木凹村是两省、四县的交界处,历来是“军事必争之地”。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这里确实是一块理想的落脚点。 很快这里就成为余登仁、张松、刘永生闽粤赣部队驻地和活动场所,也是巫山游击队常驻地。 根据爷爷讲述当时大木凹红军根据地当时由余登仁、张松、詹昭瑶、詹显郎、詹人和等人 在此作为红军根据地。
“仰峰楼” 仰望山峰得楼名,
祖上随意流真情。
留住红军传星火,
万世其昌慰英灵。—詹饶题
红军常期驻扎地。 (余登仁、张松、詹昭瑶、詹显郎、)
【詹超老人讲诉:大概1931年的左右,太白,也称余登仁,字太白,和张松领导的游击队,在大木凹活动了好长时间,那时候我大概六七岁,大概就知道了。到农忙的时候,游击队员都会跟家乡的人一起劳动,收割也去,插秧也去,在后山搭茅屋住,领导家乡以后,组织了农会,还分过田。】 【村民詹金松:我们这里分田的时候,划出了这一大片,大概有三亩多的土地,作为红军田,游击队在我们这里居住的时候,都是跟我们村民一起播种、耕地、收割,一同劳动,闲时还在上边开垦荒田,上边几块大的都是红军们开出来的。】 经过起义军和游击队的活动和宣传,大木凹村很快就发展为饶北重要的红色根据地。与此同时,大木凹村也成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肉中刺。因此,大木凹村也遭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数次袭击。 第一次,国民党派出了一个连兵和保安团来围歼大木凹村的地下工作者。当时地下工作者饶和埔保安团团长詹昭瑶,暗中向大木凹老人詹春香传递透露消息。随后,乡亲们得到及时转移,才幸免于难。 接着,由于余登仁和张松在这一带进行活动、宣传、招游击队员、成立农会,引起了国民党的不满。
1930年国民党对大木凹、深坑里进行第二次搜捕,在大木凹围剿时扑了一空后,对深坑里进行突袭,当天外围放哨人员被抓,所有协会成员全部被捕,次日早上,被捕人员被国民党部队枪决于茂芝竹丛下,牺牲的人员有:詹豹尉、刘石彩、刘天横、刘传、刘显阳、刘家令、刘申、刘土等人,共十三人,(其中五人姓名不清楚)。 烈士詹波(缅怀) 经过国民党数次袭击破坏,原先的大本营和指挥所失去了隐蔽性,在争论转移藏身地的问题上,余登仁和张松还进行了争辩,最后取得一致意见,以九坵子为大本营,娘子洞为余登仁指挥部。 【村民詹金松讲诉:那边大石头娘子洞,为太白的指挥部,大本营设在九坵子那边,上边用草木、茅草盖着,整个大棚一两百个人都住得下,以前这里全部都是大松树,上边是看不到的(隐蔽性很好)】 经过前两次的袭击失败,国民党派出更多人力物力来围捕活动在大木凹村的地下工作者。在第三次对抗中,游击队挖战壕,筑军事,与近百名村民并肩作战,战斗十分激烈,张松首长负伤,二十多名村民英勇牺牲。 数次热血捍卫不灭的信念,大木凹村的村民和游击队员一道为自由和尊严而战,他们用血肉身躯点亮了革命的希望。在余登仁、张松的带领下,游击队在大木凹这块热土上茁壮成长,为后来打通闽粤游击走廊,创建诏饶边区革命根据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詹超老人:(他们)那时候是打土豪、分田地,袭击了反动军队,对我们家乡(的解放)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对革命种子的散播。】
大木凹村——这里留下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极恶劣的条件下为革命胜利共同奋斗的故事。在这片饶北的红色根据地上给我们留下的故事太多太多,在这和平的年代,我们只能重走他们走过的路,看那一山、一水、一方人,表达我们的追忆和缅怀。
如今,大木凹村站在新时代起点,描绘新旅游蓝图,依托其对打通闽粤游击走廊、创建诏饶边区革命根据地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历史意义。围绕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绿色健康三大理念将大木凹村打造成别具原乡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同时,以整合资源、营造精品、开发打造精彩旅游线路为抓手,观音石、白石窠、虎条石、娘子洞、金蟾石、古驿道、五爪松、富贵石、迎客松等旅游景点“串珠成链”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乡村复兴、农民脱贫致富、共建上饶红色苏区的目的。
古驿道"饶埔大道"巽风亭
古驿道"饶埔大道"竹同坑段 “古道”那曾经的辉。
以上,如有出入请各位帮忙纠正。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