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锁口加釉上胭脂红彩
本帖链接:https://www.raoke.net/91716_1_1.shtml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此后至1949年,共计三十又八年,史称民国时期,研究中国古陶瓷史的学派一般都认为,这是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萧条期。
但随着对晚清以后民国史学研究的认知认同,特别是这些年来近代文人瓷学术成果的发布,和民国精品瓷器在拍场上的黑马表现,以及晚清民国瓷收藏队伍的不断壮大,当然还有艺术品市场轮回操作规律的发酵,民国萧条说也就站不住脚了。其实在这段时间里面,中国瓷器发展也是呈现出纷扰的多样性和复杂的多变性。虽然晚清浅绛彩文人瓷已逐渐消亡,但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瓷又异军突起,开创出中国文人瓷画的一片新天地;虽然官窑制度被彻底打破,但御窑厂散落的良工又被市场需求召唤起来,在新旧体制交替整合的基础上,把古代能仿制的器型釉色又重温了一遍,形成了史上所称的第三次瓷器仿古浪潮;虽然,,,,,, 这些都不是我今天要说的了,这里只为一向被认是民国大路货的胭脂红瓷器翻个案。 也许是对胭脂红(红色)的一种先天敏感,也许是早年入藏时对山水纹饰的偏好,也许是自己的一点好奇心,还有可能是民国胭脂红比较廉价的原因,所以曾经格外关注过这个历史上被大众化过的题材,并且林林总总收藏过一些。
我相信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可能一直到四十年代,不知是何种原因,她走进了酒楼茶馆,来到了寻常百姓家里,被红点专做,也被单位个人订制,估计留下的数量是很多很多,可以说民国胭脂红曾经红极一时。但可能由于一是业界认为这个品种多做民间日常实用器,如锅碗盘盆、笔筒水盂、妆盒皂盒,器型都很生活很普通;二是所绘图案过于脸谱化,绝大多数又是出于当时红店的一般工匠之手,并且不少都以粗劣的笔法绘制写意山水,再加上一些骇人听闻的题头诗句,实在是显得有名无实;三是民国胭脂红呈色好像不大稳定,不少都是发色过头,出现深红或红得发紫,使之难登大雅之堂,,,,,,所以一向被叫做民国大路货,也从未有人做过专题研究。 我是不大赞同这种看法的,总感到这段二三十年的胭脂红山水,能够告诉点我们什么,或者跟彼时的历史背景有点关联。 首先,民国胭脂红存世虽短,但表达的主题非常鲜明。从这批留存的器物上看,可以说是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以表现国画中的传统山水为主要内容,如此执着单一的题材,如此顽强表述的倾向,如此不嫌累赘的反复,这在釉上彩史上可能是一大奇观,因为就此一例而已,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纵观大陆民国38年的历史,改朝换代,政权更迭,军阀混战,内战频发,外族入侵,老百姓是多么期望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啊。我想胭脂红表现的山水纹饰,迎合了国人大众的这种心态,体现出人们对山河破碎的憎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此背景下绘制的山水风光,尽管有点粗有点普甚至有点俗,却不能不说,这可能就是中华民族之情结,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自觉不自觉的、委婉脸谱化的真情表达。 其次,民国胭脂红看似大俗,实则体现出一种人文关爱。国人崇尚红色,因为红红火火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而且民国胭脂红器型最多的是人们的日常用具,特别是有些餐具茶具酒具绘制的非常精美,有不少还配以书法题诗,简直是美感十足。动荡的时政、战乱的国度,红色让人看到希望,田园风光就是家乡,苦难的日子总会熬过去,相信是这些普通的器物曾经抚慰、陪伴过我们的先辈,度过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沧桑岁月。 再次,民国胭脂红的艺术成就,留存于良工精作之作品。有的传承乾隆胭脂红山水的做派,有的吸收淡描青花的表现方法,有的可能就是仿造料彩的画法,有的选择白釉瓷胎也非常考究,,,,,,有些可能就是出自大师的手笔,只是我们还没有研究罢了,如果有爱好者想做些专题,挑选其中好的精品进行收藏,现在也为时不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