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早时着草鞋打担的饶平客家人
本帖链接:https://www.raoke.net/83024_1_1.shtml
草鞋漫谈 旧时,饶平客家地区的劳动人民在劳动的时候,经常穿着草鞋。 草鞋,就是用稻草编织而成的鞋。古称为“蹻”。刘熙《释名•释衣服》:“蹻,草履也……”。据说草鞋是张果老发明的。相传古时有一穷老汉叫张果老,一年四季以砍柴为生。由于赤脚上山,双脚经常被扎得鲜血淋淋。他日思夜想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稻草做鞋。开始,他用一束稻草包脚,但散乱的稻草容易断,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后来,他把稻草搓成筷子粗细的草绳,一根根地缠在脚上,这样虽好一些,但缠起和脱掉都费时间。此后,他又经过改进,把稻草编成有底有面的草鞋。
草鞋也和木屐一样,流传的时间久,使用的地区广。但饶平客家草鞋却有其自己的特色。先说草鞋的制作。制草鞋,饶平客家地区俗称“打草鞋”。先选取新鲜有韧性稻草,放在水里浸软,晾干后编绞成拇指粗的绳子,再据大小需要,用麻线穿织成像鞋一样鞋底,再加上前后左右萦环。这一操作过程需用木片和木棒压打,故俗称“打草鞋”。鞋底制成之后,再用麻绳穿紧即成。
草鞋成本低,穿着轻便。过去,饶平客家地区许多苦力挑夫,为谋生计,就常穿草鞋。有钱人,如父或母死了,也必须穿秆草鞋,披麻服、扶孝杖治丧。否则,被斥为失礼教。
我父亲13岁的时候,我爷爷就去世了。全家的重担,就压在了我父亲的身上。为了维持家人的生存,我父亲穿着草鞋,走上了担高陂的道路。行程经常达100多公里。他挑东西时,就是穿着草鞋,一步步,一滴滴汗水,完成了艰难的跋涉。我们的饶平客家先民,就是靠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生存了下来,繁衍了下来。
九村的詹浩健,对旧时饶北但高陂的老百姓的生存状态,有一段很精彩的描述:“以前有些穷家人没钱买灯盏照明,住在山里的村民就地取材,到深山去砍下可以做篓用的细长竹子,去掉竹枝叶子,把竹子锤破,再把成捆竹子放到水里浸泡几天几夜,拿起来晾干,根据需要,可以一根或几根点燃得到亮光,可以插在墙上,拿在手中,燃烧时会带有噼噼啪啪的声音,赶走蚊虫,是一种煤油灯还没发明前的常见照明工具。据老辈人讲,担高陂时凌晨出发,天没亮,就是拿着一把‘贞子火’出发,行走山间,队伍很长时,形成一条火龙,吓走野兽劫匪十分有用。”想当年,我的父亲十三岁就开始担高陂。在这个点着“贞子火”夜间行进的担高陂的队伍中,一定有我的父亲,“贞子火”照着父亲稚嫩的脸、年青的脸、中年的脸,引导着和我父亲一样艰辛劳作的饶北的乡亲们。每每想起十三岁就开始担高陂的父亲,想象他那瘦弱而又孱弱的双肩,挑着上百斤的东西,肚子瘪瘪的,穿着草鞋,艰难地走在通往高陂的路上,就忍不住满眼的泪水夺眶而出!
草鞋凝聚着心血和劳动,草鞋能够表达情谊和情义。请看饶平客家歌谣:“一只草鞋四条索,阿妹打鞋给哥着。只要阿哥感情好,不教阿哥打赤脚。”(《一只草鞋四条索》)这一首民歌,反映了我老家人民纯美的感情。从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可以看出劳动人民对纯美感情的珍视。
不要说穿草鞋的就一辈子要穿草鞋。历史上,刘备从卖草鞋到坐拥江山。刘备是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论辈分是汉献帝的叔叔。刘胜没有做皇帝,十几代繁衍下来,早就没有权势了。刘备的爹当过小官,但死得早,所以刘备沦落到“织席贩履”。落到卖草鞋的田地。但通过努力,刘备走向了成功。
红军长征的时候,红军战士也是穿着草鞋完成万里长征的。有的红军战士,长征时,穿坏了五六十双草鞋。这就是广为人们传诵的“红军鞋”,它伴随中国工农红军走过了长征中的千难万险,走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走出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的进步,草鞋作为生活必需品已经成为了历史,但“草鞋精神”以及中华民族特有的高贵品质,正是国家发展、壮大所需要的,也是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不可缺少的。
如今,草鞋早已失去了实用价值,多为人们旅游纪念和怀旧悦耳之用。这种珍贵的草鞋文化,曾一度有失传的危险。但近来。草鞋又慢慢进入了消费者的视野。对于当代消费者来说,草鞋是一个历史,是一种回忆,出于这样的感情诉求,很多人愿意尝试购买。工艺草鞋是民间传统工艺,本身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满足了消费者在鞋文化上的个性追求以及“反时尚”潮流。对于习惯了追求“牌子+料子”,看重“颜色、款式+时尚”的消费者来说,返璞归真成了不少都市人新的消费时尚。于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草鞋,成为不少现代青年的最爱。 (文:詹泉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