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民族村寨(蓝屋畲族村系列宣传)
本帖链接:https://www.raoke.net/82383_1_1.shtml
在饶平县饶洋镇东南部,坐落着该县唯一一个少数民族村寨——蓝屋畲族村。蓝屋村现有人口480多人,是我县唯一的少数民族村,全村只有一个姓氏——蓝姓。600多年前,该村的畲族祖先从福建龙海来到此地,怀着“站得高看得远”的雄心,在当地杨梅山上落户,开田种树繁衍子孙。难得可贵的是——纯朴的乡情和畲民在我国近代几次历史大变革中能够一直坚守好两座祖祠和一座建于清朝嘉甲子年(即1804年)的特色土楼围屋---泰华楼。
2014年,蓝屋畲族村被列入国家“十二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名录,迎来了全新发展的机遇。这背后,离不开蓝屋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与传承,更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的大力扶持与帮助。
近年来,蓝屋村在省、市、县、镇各级政府,特别是市、县民宗局等有关部门的引导、支持和帮助下,开始着手保护、传承自身民族文化,借力民族保护政策,打造特色民族村寨,努力唱响属于自己的“民族风”。目前,该村的15年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已经启动,计划于2030年全面完工。2015年,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和村民们的辛勤劳动下,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共洒汗水,已对该村的泰华楼复古建设工程初步完工,文化舞台建设基本竣工,文化公园初具雏形,康体设施不断完善,文化走廊正在筹备动工。蓝屋畲族村的文化保护与发展规划兼顾了经济、社会、人居、生态等多个领域,其力度与难度可想而知,但是,畲民们始终相信有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坚强理念和各级政府服务意识水平不断提升的大形势下,蓝屋畲族村肯定会成为饶平北部客家山区的一颗灿烂明珠!
蓝屋畲民不仅纯朴坚韧,也包容豁达,自从开祖到那开天地以来,600多年的沧海桑田,如今,不但能够仍坚守着属于自己的传统民族文化,也能够融入当地的客家汉族文化,并把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客家文化和谐地溶为一体,不断的传承和创新。特别是每年的大年初一迎春茶话会和正月十九恭迎佛母娘娘,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巡游活动,场面热闹非凡,显现出蓝屋畲民们越来越团结和越来越进取的大好村俗民风,更表明了他们勇于开拓创新,传承好畲族风情和客家文化,建设好特色村寨的雄心壮志,做好畲汉民族大团结的表率。
在迎春茶话会上,畲民们身穿鲜艳服装,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祈求平安,活动的经费与节目全部由村民自愿捐助,自编自导自演,自娱自乐。譬如在今年的表演节目中,“蓝屋三句半”是该村畲民长老们的创新节目, “陀螺表演”是畲族文化的特有传统节目,“敲锣打鼓”是客家汉族文化的传统节目。这三个节目把现场的气氛一波又一波地推向高潮,观众欢呼不断。
图为长老们正在表演“蓝屋三句半”的创新节目
在今年的正月十九佛母娘娘巡游活动中,该村外出青年人有近三分之二自觉回到家乡,不仅组成了一支过百人的“大部队”参与活动,还自发捐助筹备了两条舞龙,一个锣鼓班,一支锦旗队。新龙长70多米,加上备换人员需要三十多人,全部身穿统一的新潮运动休闲服装;老龙长50多米,也需二十多人,全部身穿统一的传统舞龙人服装;锣鼓班和锦旗队统一身穿畲族传统服装。
一路上格外引人注目,“颜值”相当高,当天要走20多个自然村,除了午餐可以休息一会,历时超过12个小时,一天下来都会脚腿酸痛到刺骨,但没有人感到劳累,个个乐此不彼,脸上呈现出幸福和自信的笑容,每到一个自然村,都会得到高声喝彩,外村人纷纷竖起了大拇指,掌声雷鸣,有些人还现场高声称赞蓝屋畲民那种团结进取的整体精神面貌,表情上流露出那种明显的“羡慕嫉妒恨”。特别是当巡游活动到达该村时,全体畲民齐声高喊“团结一心、建设蓝屋”的铿锵有力口号,响彻整个村寨,将巡游活动推向高潮!
图为长29节的新龙走在乡村间的田埂上
几乎所有的乡村老人为蓝屋畲族村点赞
其实,他们也知道,近几年来,蓝屋畲民在新一届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不仅村民越来越团结进取,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年前已被评为广东省卫生示范村。
百年围屋人气不断,现在,蓝屋村经济发展的定位在多级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已经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已经深入全体畲民脑海,在村干部的廉洁高效作风驱动下,大家正朝着新目标奋勇拼搏,创造属于饶平北部客家山区旅游经济带独特的“民族特色村寨”旅游风景点,不仅可以让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畲族村寨焕发出“最炫民族风”,还可以促使饶北山区的经济社会能够更好更快更和谐地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