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北山区留守儿童 在孤独中守望亲情
本帖链接:https://www.raoke.net/66544_1_1.shtml
留守女孩赖靖洋揭开锅盖准备炒菜做饭。
留守男孩赖岳松在家拖地板。 在我市的偏远山区,饶平北部客家地区,有这样一些孩子,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他们只能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一年之中难得与爸爸妈妈见上一面。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关爱,这些孩子的内心充满孤独,但同时他们也比普通孩子更为独立。为了赶到学校上课,有些孩子需要独自走几十分钟山路,小小年纪就已经学会自己料理家务。 近日潮州日报记者走进饶北山区,走近那里的部分留守儿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倾听他们真实的心声诉求。 调查 离别是无奈的选择 近日,团饶平县委对202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这些留守儿童中双亲外出打工的有56.44%,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有28.71%,有63.73%跟祖父祖母(或者外祖父外祖母)一起住。 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有32.63%的留守儿童,其父母一两个月回家一次,32.11%半年才回家一次,21.58%一年或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这些留守儿童有38.42%表示很少跟父母沟通。对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中有60.8%表示支持,22.61%表示不支持,11.56%表示无所谓。 饶平县上饶镇有21间学校,3400多名学生,其中有1200多名学生是留守儿童,这些学生大都是双亲外出打工或者单亲外出打工。 “家乡经济落后,没有发展机会,儿子和媳妇不得不到深圳打工,把孙子留下来让我和老伴照顾。”上饶镇坝上村村民赖伯说。 另一位村民林婶说:“如果有条件,哪个父母不想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在外面打工既辛苦又忙碌,儿子和媳妇根本没空照顾孩子,这才把孩子送回老家来给我照顾。” 留守儿童小赖告诉记者:“其实我也很想爸爸妈妈每天都陪在我身边,但是,家里盖房子、买东西需要钱,爸妈不得已才出去打工。” 讲述 赖岳松(男,11岁):希望暑假到深圳找父母 在坝上小学见到11岁的赖岳松时,他刚刚放学,背着书包走路回家。到了家门口,小赖朝屋里喊道:“爷爷,有客人来了。”接着,他邀请我们进屋坐,给我们倒茶水。这些成熟的举动,让人很难想像他只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我是去年才回老家的,以前都和爸爸妈妈在深圳。”小赖告诉记者,家里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个5岁的弟弟,因为父母在深圳工作忙,难以照顾两个孩子,因此不得不把他送回老家,跟爷爷一起生活。刚开始他不愿意回来,爸爸妈妈解释了好几次,他才同意。 “有时候我晚上睡觉前会想起爸爸妈妈,心里很难受。”小赖说,回老家生活以后,他很期待爸爸妈妈打电话回来,每次通话总要说上半个多小时,在电话中,爸爸妈妈经常叮嘱他要做个坚强的孩子。 其实,在深圳的时候,小赖就学会自己料理生活,洗衣服、晾衣服、拖地板等家务活他都会做。有时候,他还会帮爸爸妈妈照顾弟弟。回到老家,小赖更加独立,除了洗衣服、拖地板外,每天早上都会帮爷爷浇花,有时还要帮爷爷榨豆浆汁。 “这孩子很独立,会照顾人,很惹人喜爱,附近的一些小朋友也喜欢跟他玩。”小赖的爷爷说。不过,爷爷也有所担忧,小赖平时很少跟他沟通,而且跟爸妈通电话的次数也不多,情感交流比较少。 当记者问起小赖目前有什么愿望时,他思考了一下,说:“我希望暑假快点到,那时我就可以去深圳找爸爸妈妈了。” 赖靖洋(女,12岁):跟父母通电话最高兴 今年12岁的赖靖洋和她弟弟两个人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采访刚开始时,靖洋显得很拘谨。她的奶奶对记者说,“这孩子一向比较怕生。” 在记者的耐心引导下,靖洋才说起了自己的故事。原来,她刚出生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每年要到春节才能回家,最多住4天就再次外出。每年寒暑假,父母都会接她到打工的地方住上一段时间。“我虽然比较喜欢家里的环境,但我更想跟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哪怕是短短一段时间也好。”赖靖洋笑着说。 每个星期,靖洋的父母都会打三四通电话回家,接听爸妈的电话,是靖洋最开心的事。“虽然每次跟爸爸妈妈聊的话题都差不多,但我还是觉得一个星期打三四个电话太少,因为我想多跟爸爸妈妈说话,虽然见不到他们,但听到他们的声音我就觉得很开心,最好是每天能通一次电话。”靖洋说。 采访过程中,靖洋一直抱着一个新书包。这是她用爸爸妈妈给的压岁钱买的,颜色也是她自己选的。“我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东西,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挣钱,为的是能在家里建房子,让家人过更好的生活。”靖洋说。 每天晚上,靖洋喜欢在家里看电视,但奶奶怕她因此影响学习,就只允许她看一会儿。“平时我会上网和同学聊聊天,或是打打游戏,偶尔会跟同学在屋前的空地玩耍。”靖洋说,不久前她梦见暑假到了,自己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爸爸妈妈告诉她,等钱赚够了,就可以回家一起生活了。 观点 给予留守儿童正确行为引导 有10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教师赖美华告诉记者,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都比较内向孤僻。尽管老师会对这些留守儿童比较关注,但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和母爱、父爱相媲美。另外,隔代监护人由于自身素质限制,教育水平不高、手段不当,也容易造成孩子心灵上的伤害。 赖美华说,她往往会让性格较为冲动的留守儿童担任班干部,既让他们受到关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培养他们如何正确解决问题。通过榜样带动作用,使跟他们有相同情况的留守儿童模仿他,以此帮助他们更加健康成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晓玲认为,缺乏父母关爱,不愿与祖辈、老师和同学沟通的留守儿童,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与父母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缺失的情感需求,容易导致自我封闭、孤僻内向、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缺乏爱心等心理偏差。 刘晓玲建议,老师和在家的长辈充当做留守儿童的“引路人”,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其次,要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通过家校联系,彼此了解孩子在家、在校的生活学习情况。此外,还要多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刘晓玲提醒,留守儿童的自我封闭、偏执等性格缺陷,使教育工作更为复杂,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要用耐心和爱心正确引导孩子,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感言 留守儿童需要关“心” 本应围绕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孩子,如今却只能从电话中听到父母的声音,或是在为数不多的假期里跟爸爸妈妈短暂相聚……当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为了谋生外出打工时,留守儿童问题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虽然,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十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用实际行动帮助留守儿童改善生活和学习条件,但是,孩子们除了生活、学习情况需要关心外,心理状况也需要得到外界的关注。 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陪伴,导致亲情缺失,留守儿童慢慢将自己的心灵封闭起来。一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孩子的行为就极容易出现偏差。而记者在采访中却了解到,目前大多数山区学校还没有条件建立心理咨询室,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出现心里问题时无法得到抚慰。 近年来,相关部门及一些社会志愿者时不时走到留守儿童的身边,给他们带去一些心理辅导,但这些心理辅导毕竟缺乏延续性,孩子们需要更为长期、固定的心灵关注。农村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设立,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也呼吁全社会能够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在未来的日子里,尽可能促进山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疏导心理问题。 信息来源:潮州日报(http://www.chaozhoudaily.com/index.php/News/detail/id/11676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