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客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449|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詹氏宗谱

[复制链接]

7

主题

43

帖子

267

积分

三年级

Rank: 3Rank: 3Rank: 3


微信扫一扫,关注饶客网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1楼
zhanjun 发表于 2014-3-6 02:47:4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客家好友,享用更多网站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饶客网。

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点击登录 或者 用QQ帐号登录

x
詹氏宗谱

本帖链接:https://www.raoke.net/61986_1_1.shtml



         明王朝是朱元璋借助农民革命暴力,推翻元王朝而建立的奇特朝代。詹氏在乱世中出英雄,在平静时图发展。明清时期,詹氏顽强依旧,向四面八方拓展,较大的行动是向西南和台湾迁移。
  明清时代詹氏的演变
  在元代,中国处于蒙古人的统治下。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压迫,实质上也是阶级压迫。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沦于农奴或奴隶的地位。特别是忽必烈以后,皇室贵族间经常发生争夺皇位的流血斗争。皇帝腐朽昏庸。大权落到蒙古权臣手中,他们利用职权出卖官爵,搜刮民财。地方各级官吏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在苛重的剥削压迫下,劳动人民还受到自然灾害的严重侵袭,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华厦各族被迫举起义旗向元朝统治者斗争。詹姓人民也不例外。浙江詹老鹞、湖南詹一仔等人组织的武装斗争,体现了詹姓人民固有的英勇和顽强的品质。尽管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失败了,但他们奋勇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鼓舞着后来者继续拿起武器进行“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斗争。汉族人民以各种形式起来反抗元朝暴虐的统治。以赵丑厮、郭菩萨、刘福通、韩林儿、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人所领导的队伍实力最为强大。后来,朱元璋借肋农民起义的力量灭了元朝,建立了明王朝。
  明朝前后经历了十六个皇帝,共二百七十六年。明王朝是个奇特的朝代。朱元璋是个传奇式人物。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全面改革了前朝的制度,将政治、军事、司法大权集中到自已一人手中,封建中央集权达到了极高的顶点。他推行的政策也使明初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明朝的全盛是明成祖永乐时期。郑和下西洋发展了外交关系,中原与周围民族的关系也很融洽,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政令也达到了外兴安岭内外、天山南北和西藏地区。
  由于宦官专权,明朝从公元一四三六年明英宗即位开始走向了衰落。特务横行,吏治败坏,农民负担剧增,激发了大量农民起义,对外防卫也危机四伏。土木堡之战,明英宗被俘,后虽放回,但暴露出明朝的空前危机。嘉靖帝时期,任用张居正进行全面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一度使形势好转,但此后魏忠贤的专政又加速了明朝灭亡。同时,东北的女真族开始雄起,最终乘明末农民起义之机灭掉了明朝,崇祯帝也吊死在北京煤山。
  由于明朝在统治上相对比较稳定,因而社会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到了明朝中期,不论是在生产工具上,还是在产量上,农业的发展都已远远超过前代,而农业的发展使更多劳动力解放出来,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朝的青花瓷器、宣德炉等手工业产品已成为今天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明朝的科学文化发展也较迅速,思想界产生了王守仁、李贽等著名人物;小说成就辉煌,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三本就是出于明朝;汤显祖、袁宏道及徐渭等文学艺术家领一时风骚;徐光启、宋应星、李时珍及徐霞客等科学家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科学著作出现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天工开物》以及《徐霞客游记》等著作成为今日我们研究和借鉴古代技术的珍贵的文献资料。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我国的航海技术也达到较高的程度。
  元降,明立。在国家太平待兴之际,詹姓勃发而起;在中前期,詹姓处于活跃、强盛之势;到了明朝后期,詹姓子孙也由于国家的变化和时势的动荡,频繁迁徙,足迹遍及东西南北海内海外。
  在明朝早期,作为经过历朝生长积蓄,变得庞大而又较为稳固的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江苏诸省和上海詹姓,遇上了国泰民安的机会,更加兴旺起来。  浙江詹姓内扩外延。缙云詹族和淳安詹族是繁衍旺盛的两宗。
  缙云詹氏家族的裔孙自南宋开始,陆续外迁,到明朝,基本遍布浙江各地。主要是詹迥、詹适后裔。詹玠一支先于南宋时迁入五云镇詹山村。其后世则扩布缙云詹山、镇东、西桥、周墈头、东渡、五云、石松、上交岭、雅村、兆岸、官店、木葛坑、大集,以及丽水、永康、嘉兴、杭州等地。
  詹适玄孙詹宗参迁绍兴府诸暨。詹适曾孙詹钜迁丽水宣慈乡(今属武义县),后裔转迁松阳桥亭。据《松阳县志》载,从宣慈八角井迁松阳者为詹彩,后人析居西屏、古市、楼塘、石门圩、阳东坑、龙泉、东阳葛城、义乌等地。住在诸暨、龙泉、东阳、义乌的詹族后代和松阳的一支又再次迁移到武义等地。
  元末明初,第十三世詹更的一支詹子阳(字永一)、詹子高(字永二)、詹子华(字永三)兄弟三人,自县城分别迁青田平演、永嘉山畲(詹岙)、东瓯(温州)晏城。后代再从青田、永嘉、温州此三地迁移到浙江南部的瑞安、曹村、平阳、丽岙等地。詹更的又一支詹章序与子绍祖迁庆元派。
  总的情况是,诸暨、武义、义乌、松阳、宜兴、龙泉、东阳、永康、青田、永嘉、温州、台州、宁海等地都有缙云詹族的支系。留在缙云的是其中一支。
  淳安詹氏家族,主要是詹安后裔,也向四方播迁,如临安、桐庐、建德、兰溪、金华、龙游、常山、开化、江山、衢州等地,又如东阳岘西詹氏,是南宋绍兴末年由淳安迁入,聚居于城内、青龙山、堂头、龙回等处,明时又向外扩迁。
  浙江詹姓向外省迁徙的也日见增多。镇江府丹徒县的詹氏家族,就是詹迥次子詹更一支和三子詹文一支的后代,从缙云(五云镇)迁往。有些迁往上海。
  到了明朝中后期,浙江詹姓开始向云、贵、川、台湾等省迁播。有去拓荒的,有去经商的,也有随军前往的,尤其是“湖广填川”、“填南”时移居云贵川的为多。如筠连詹氏,始祖詹齐寿原籍浙江严州府建德县,明太祖起师平定后,官居蜀南(奉政大夫),而入籍筠连。而由筠连迁居外地户又及云、贵、川三省。从浙江迁台湾的有跟他族同行的嵊县派,多为谋生而去。
  从安徽、江西、福建等省迁入浙江的詹姓人也有一些,如雁荡山下的上詹村詹族,其始迁祖是福建泉州人,于天顺年间迁入。
  不管是在浙江本土,或是迁往外省他乡的詹姓子孙,都顽强拼搏,靠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开辟出片片新的天地,也造就了众多俊杰。詹鼎、詹莱、詹仲和、詹雨詹宝兄弟等人,就是当时浙江詹姓的优秀代表。
  詹鼎,字国器,宁海人,聪颖有才学。少时家贫,父亲在街市卖饼营生,租本县富豪吴氏家宅居住。鼎六七岁时,不喜欢与街市儿童嬉游,惟爱上学馆听人读书,返家后辄能复述诸生所诵的内容。吴氏爱他聪敏,劝詹鼎父亲让鼎上学读书,鼎父因为贫穷没有同意。但詹鼎常在饼灶之下捧书诵读。父亲为之所感动,就送他入学。当时,吴氏聘请老师教授其子,鼎则从学于吴家。他尽通老师的学问。不数年,吴氏子弟无人能比得上鼎。老师为此辞职离去。詹鼎却被聘为吴氏诸子的老师。后师从同县博学名儒王愚可学习。他精通《春秋》之说。他想自荐官府作事,有司不接纳。县中赵某赴试,鼎代赵做文章,赵某因此得中并当了官。詹鼎道:“不可无以谢我。”携赵白银五十两而去。
  元末,方国珍起兵海上,闻鼎有才,强制他做幕僚,后改为上虞制。军吏贵臣起初认为鼎是一位儒生,不懂军旅事情,每次都怠慢说他违约。鼎借会众的时机,责备一位驿丞不奉公,并斩首示众,众人因此如稚子慑服了。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命朱亮祖攻台州、温州,汤和大军长驱直取庆元。方国珍见大势已去,乘船遁于海上。太祖愤怒,欲擒杀方,命廖永忠水军追击。方国珍走投无路,陷入困境。詹鼎建议方国珍上书谢罪,并代为草表。其辞谦恭而辩,软中有硬。太祖揽表后叹道:“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于是舍其罪不追究。召国珍入见,封为右丞。詹鼎亦召至京师。至时,上书万余言,太祖立刻受读,以副丞相授予詹鼎官职。但当时在朝的御史台中杨宪丞,正与淮西政派李善长、胡惟庸等明争暗斗,对不是自己派系中的人物极力排挤。杨宪忌詹鼎的才气与名声,就恶言中伤,使鼎迁徙去陕西等地近七年。直到杨宪死,鼎才被举荐于朝庭。但中书仍以谪徙之人不宜用为由,不予授官。鼎欲归还陕西,又恐为人所笑,即挽人荐于丞相。丞相召见后,称赞道:“詹鼎、尚书才也”,收留于刑部。当时河南行省缺郎中,请命鼎任该职,丞相不忍鼎离去,没有批准。任他为刑部郎中,后改刑部左僚。丞相每称詹鼎:“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詹鼎在职时,一以宽仁行法。罪犯每当复审,争言道:“愿得詹公复我,死不憾。”后来被诬抵法而死去。
  詹莱,1522年生,字时殷,号范川,常山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进士。初任江西金溪知县,后调任福建长乐知县。为防倭寇侵袭,呈准选择海门要地筑城防守,又设兵船数十艘巡逻马江上下,勿使倭寇登岸。后福清等县均遭倭寇侵陷,惟长乐因筑城防御,安然无恙。调任河南嵩县知县,免去农民历年拖欠赋税。规定两税交纳之期限。调安徽池州同知,再调任湖广佥事。多次平息巨盗作乱。而当时之直指绣衣使者徇私枉法,莱常与之争论,又多次法办郡县不称职之吏员,因而触犯直指。四十三年,挂冠归田,时年43岁。从此无心仕途,专心理学,创办范川书院,讲学授徒。家居20余年,出资辟修木棉岭至江山之要道。万历十三年(1585),纂修《常山县志》。著述有《范川文集》、《春秋原经》(十七卷)、《招摇池馆集》(三十卷)、《史约》、《七经思问》(三卷)等传世。
  詹仲和,即詹和,字僖和,号铁冠道人,四明(今宁波)人。艺术家。弘治(1488-1505年)时,初为县诸生。他书学于王右军、赵子昂,遒劲可法,书画都很逼真,七十余岁,仍做蝇头小楷。他的书法高洁自如,又擅长于画墨竹和白描人物。
  詹雨(1438-1508年),字天泽,号素履,松阳县西屏镇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寒,自幼勤劳刻苦,英敏好学。弟詹宝年幼,他作为兄长,尽心抚育,教授他经学之道。明成化元年(1465年)詹雨乡试中榜,第二年考中进士。最初担任兵部主事。他严振军纪,肃清了亲军的一些宿弊。后因与太监汪直发生矛盾,被外派到江西建昌担任太守,任期内减轻赋役和刑法,深受百姓称道。后到韶州担任太守,打击豪强,平息民怨。后又被提拔为广东左参政,督管粮食储备之事。没多久辞官回乡,修礼讲学,教导后人,著有《素履堂集》。
  詹宝(1446-1518年),詹雨弟,松阳县人。在兄长詹雨的教导下,詹宝学业有成,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考中进士,被授予新昌县令之职。因才能出众,朝廷欲将其召入京城为官,但他留恋山水,坚决推辞不赴,后辞官归乡,隐居养性。着有《静斋集》。弘治九年,当地立“兄弟进士牌坊”,以褒奖詹氏兄弟。
  福建是一个特别的地域。在唐代中叶以前,福建经济文化还不发达,仍被视为蛮荒之地。进入宋代,福建变为少有的长久和平的地方。北方移民与灌钢工具的应用,开发了森林与沼泽;官营经济的引入,促进了采矿、制茶等手工业的发展;面对海洋的开放政策,使福建成为商业最发达的区域。自宋初以来的儒学文化浪潮,又使福建拥有国内最多的书院,最多的进士,印书最多的书坊,也产生了许多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伟人。“睠昔欧粤险远之地,为今东南全盛之邦。”宋人张全真说出了当时福建快速变化的情况。福建被称为“海滨邹鲁”。到了明朝,尤其是中前期,福建社会稳定,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加上固有的临海地理条件,福建对中国的发展进步,对世界的联系,影响都很大。
  福建对于詹姓有着特殊的渊源、历史地位和作用。詹姓南迁,早有詹康邦、詹成邦子孙于西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始迁福建。詵公当了侯官縣令。永嘉二年,中原板荡,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入闽。唐宋时又有詹姓南移入闽。构成福建詹姓大家族主要有四大支系后裔:大公(黄隐公)后裔、子豪公后裔、道公后裔、大德公后裔和晟公后裔。到了明朝,福建詹姓日益庞大,为福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成为詹姓的聚散地和发祥地之一。
  詹姓子孙在福建分布极广,东西南北中皆有,龙岩、永定、漳州、安溪、泉州、仙游、莆田、三明、尤溪、沙县、闽清、宁德、武夷、浦城等地为最。明末清初,随着湖广填四川风潮,从福建迁往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海南等省的詹氏为数不少。也有一部分迁向台湾,是台湾詹姓主要发散地之一。有些官调、军调落籍他省。
  漳州詹姓始于唐初。唐总章三年(公元670年),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五十八族军校开辟漳州郡(见《漳州志》)。其中有詹英、詹次。因而漳州有詹氏。其子孙在此繁衍。后来,一部分向闽西、闽南扩播,一部分向外省迁徙。也有从他地迁入的詹姓人。
  安溪詹氏是望族,名人辈出。先祖詹缵,为金紫光禄大夫行营兵马使,光启二年(公元886年),随光州德胜将军王潮克闽,而定居福建。传到詹敦仁,当了安溪开先县令,退隐居祥华乡,显名千古。传到二十世詹源,举弘治乙丑进士,官户部主事改监察御史,诰赠中宪大夫。二十一世詹仰庇,二十一岁中进士,历任刑部左侍郎、尚书、中谏大夫。为一代名臣。又二十一世詹彬,是嘉靖乙未科进士,万历四十五年勅封为户部主事。二十二世詹弘鼎,在嘉靖年间任都察院工部主事。
  詹缵这一支,除了延伸于闽南各处外,渡海入台的也成了主流。佛耳山詹氏的祖根就在安溪祥华乡。军调而落籍外省的也很多。詹士贤是莆田人,曾任镇南关将军,清顺治三年入琼,落籍海南文昌县,发展成为大族。
  詹氏的美德事典很多,兹举民间留传的两则感人故事。
  其一是“一块大石头的故事”:敦仁公第十八世孙开州公,曾奉旨任云南道监察御史,妻子林氏随夫前往。由于云南天热,茶余饭后,林氏都要在一棵大榕树下的石头上纳凉。开公去世后,其子廷公中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不久擢为云南府尹。林氏随子再到云南,住于原处,又常纳凉于此石。岂料事有凑巧,其子升迁,其孙源公继承父志,中进士,又官居云南,再住原处,林氏随往。林氏三进云南,感慨万端,对这块石头更滋生了难舍之情,已恋上了这块石头。她一到官府顾不上休息,立刻跑去抚摸那块石头,说:“我又回来与你做伴了。”此后,每当夜晚来临之际,不管刮风下雨,她都要到那石块前走走坐坐,方回房入寝,与石结下了不解之缘。
  爷孙三代在云南为官时,清正廉明,为民所敬颂。源公离任时,民众皆备好礼物相赠,但源公一一拒收。林氏见他们长跪不起,好意难却,于是说道:“既然众乡亲一定要送礼,能否以我经常纳凉之石相赠?”大家异口同声答应,即派数十乡勇将该石运到安溪,以示情意。
  这块石头,就是“詹敦仁纪念馆”外刻有“安溪开先县令詹公祠碑记”的云南大理石。碑文为明万历年间的吏部尚书资善大夫黄凤翔所撰。这块近两米高的大理石,已历数百年,意味深长。
  其二是“为啄木鸟即诗一首”的故事:诗的作者是詹咫亭。咫亭,号仰庇(公元1543-1605年)。他为官清正,除奸诛佞,皇上恩爱有加。万历年间,山东水患后又逢虫灾,而有些官员仍不顾灾情,照样歌舞升平。此时,他奉旨赈灾,并暗查地方腐败。
  一天晚上,他带着随从到郊外漫步,忽见林中有一只啄木鸟专注地在逆风中对着树皮啄害虫。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份与啄木鸟何其相似。由于触景生情,他因此即诗一首“此禽不与众禽同,头戴珠冠一点红。口似铁钉钉定铁,爪如铜串串钻铜。朝飞南波去烟外,暮宿西山雨露中。矢志非为求食计,却除天下咀心虫。”从此诗可看出他的刚正和铮铮铁骨。
  宁德詹族是詹姓入闽较早的一支,且有一个美好的传说“没有宁德县先有眉屿詹”。早在唐朔朝年间,迪公官授闽侯县丞,落籍于官侯县友悌乡惠化里。其子迁宁西(现宁德)可圹。后代渊公(字守静号发源)于宋咸平三年迁眉屿。据说,渊公善性捕猎,一日在莒丫之南捕到一只画眉鸟,公将它埋在该地。次年再到该处,发现此鸟没有腐烂,依然如生。则知其地风水奇胜,于是公就在该地落脚定居,并取画眉鸟之意,定村名为眉屿。公之后世子孙播衍福鼎、福安、周宁、霞浦、尤溪一带。散迁外地外省的也不少。已传三十五世。
  武夷山(含浦城、建阳、松溪、建瓯等县)在福建也是最早有詹氏的地域,宋元时人才济济,家族兴旺,向省内省外播衍。明朝大名鼎鼎的兵部尚书詹荣,其先祖就是从建阳迁尤溪的,后军调到了山海卫。子孙在北方传播。
  詹荣(1500–1551年),字角山,四十九都人。登嘉靖丙戌(公元1526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郎中。曾巡抚山东、甘肃。多着奇勋。庚午召拜兵部左侍郎,陈御边便宜八事,帝嘉纳之。敌退边靖,遂致政归,卒于家。万历中赠兵部尚书,予谥荫一子。史载:
  “督饷大同,值兵变,杀总兵官李瑾。总督刘源清率师围城,久不下。荣素有智略,善应变。叛卒掠城中,无犯荣者。外围益急,荣密约都指挥纪振、游击戴濂、镇抚王宁同盟讨贼。察叛卒马升、杨麟无逆志,乃阳令宁持官民状诣源清所,为叛卒乞原,而阴以荣谋告,请宥升、麟死,畀三千金,俾募死士自效。会源清已罢,巡抚樊继祖许之。升、麟遂结心腹,擒首恶黄镇等九人戮之。荣乃开城门,延继祖入,复捕斩二十六人。录功,擢光禄寺少卿,再迁太常寺少卿。
  嘉靖二十二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鲁迷贡使留甘州者九十余人,总兵官杨信驱以御寇,死者十之一。荣言:“彼以好来,而用之锋镝,失远人心,且示中国弱。”诏夺信官,槥死者送之归。番人感悦。逾年,以大同巡抚赵锦与总兵官周尚文不相能,诏荣与锦易任。俺答数万骑入掠,荣与尚文破之黑山阳,进右副都御史。寇复大举犯中路,参将张凤等阵殁。荣与尚文及总督翁万达严兵备阳和,而遣骑邀击,多所杀伤,寇乃引去。代府奉国将军充灼行剽,荣奏夺其禄。充灼等结小王子入寇,谋据大同。荣告尚文捕得,皆伏辜。荣以大同无险,乃筑东路边墙百三十八里,堡七,墩台百五十四。又以守边当积粟。而近边弘赐诸堡三十一所,延亘五百余里,辟治之皆膏腴田,可数十万顷。乃奏请召军佃作,复其租徭,移大同一岁市马费市牛赋之;秋冬则聚而遏寇。帝立从焉。寇入犯,与尚文破之弥陀山,斩一部长。
  荣先以靖乱功,进兵部右侍郎,又以缮边破敌,累被奖赉。召还理部事,进左。尚书赵廷瑞罢,荣署部务,奏行秋防十事。已而翁万达入为尚书,遭母丧,荣复当署部务,辞疾乞休。帝怒,夺职闲住。越二年卒。
  当荣之抚大同也,万达为总督,尚文为总兵。三人皆有才略,寇数入不能得志。自后代者不能任,寇无岁不入躏边,人益思荣等。明年,俺答薄京师,万达、荣皆已去。论者谓二人在,寇未必至此。万历中,荣孙延为顺天通判,上书讼荣功。赠工部尚书,予恤如制。”
  龙岩白沙、漳平象湖、永定一带的詹姓,始于唐宋时期。一支是大公之后仁敏公的后裔,一支是黑龙公的后裔,再一支是敦仁公的后裔。敦仁一支后裔从安溪县祥华乡分衍于仙游大圳岳。元末战乱时,詹寿二从仙游入赘漳平市象湖镇杨美村,生三子名四二、四三、四四。詹四二随父迁回大圳岳。詹四三移居长塔村上坑盂。詹四四迁居象湖村。詹四三数传至詹守润,建基上坑盂忠兴堂,即为始祖。其后代人丁兴旺,播衍象湖、仙游、尤溪等地,并向外播迁。
  永定出了一位名将詹天颜。按《永定县志》载,天颜,号僯伍。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恩贡,初授四川龙安府石泉县知县。庚辰举边才,晋陕西庆阳府同知兼理府事,时献贼破蜀郡,天颜多布方略,龙安以全事闻特恩加级署府道事,遂升松潘道安绵道,官终四川巡抚佥都御史。(《明史》卷二七九,列传第一百六十七)有纪。
  江西和安徽是相邻的两个省,是詹姓诞生以来的第四故乡,是詹姓子孙传承、生长的摇篮和向四方分派的最重要的源头。江西和安徽又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渊源。江西和安徽的詹姓血脉相承,密不可分。
  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年)。汉武帝时划全国为十三个监察区,称十三部州,此时的江西属杨州部。唐朝称江南西道监察区。宋代江西地区被置九州、四军、六十八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
  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明朝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一九三四年从安徽划婺源县入江西,一九四七年划回安徽,一九四九年再次划归江西。
  对于安徽,秦代推行郡县制,涉及安徽的有九江郡、泗水郡、砀郡、颍川郡、会稽(吴)郡。西汉初,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安徽郡县分隶淮南、荆、淮阳、梁等国。武帝设十三部刺史,安徽分属扬、豫、徐三州。扬州辖丹阳、九江、庐江三郡和六安国。唐贞观元年,实行道、州(郡)、县三级管理,安徽为河南、淮南、江南三道分领。其中淮南道辖濠、扬、滁、和、庐、寿、舒七州,江南道辖宣、歙二州。北宋实行路、府(州)、县(军、监)三级制,安徽分属五个路。南宋在淮河以南设淮南东、淮南西、江南西三个道。元朝实行省、路(府、直隶州)、散州(军)、县四级制,安徽分属三个行省。明朝,安徽属南直隶西部地区。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正式建省,取安庆府和徽州府首字合成为省名。
  江西和安徽是个农业经济大省与人文大省。自然地理和经济条件有许多相似之处。徽州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独具特色,主要的文化学术流派有建安文学、桐城文派、新安画派、皖南考据学派。文房四宝(宣纸、徽墨、宣笔、歙砚)。徽州四雕(砖、石、竹、木)、芜湖铁画、阜阳剪纸等,都很著名。而江西历史文化厚重,她既固守了中原文化、传统文化,又建立了庐陵文化、陶瓷文化,等等。江西和安徽却有着如程朱理学、徽州学派、佛学、山水文化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些地域、经济、历史、文化根源,因而滋养、熏陶和大大地影响了詹姓。
  安徽詹姓家族多为詹康邦、詹成邦的后裔。在明代,孙支繁茂,越出徽州向外扩张,而成为向湖广、云贵川及其他地方播衍的发源地之一。
  在安徽省内,詹姓主要分布在休宁、潜山、望江、宿松、怀宁、岳西、太湖、安庆、池州、桐城、六安、金寨、合肥、淮南、凤台、青阳、芜湖等地。当时婺源县归徽州管辖,婺源詹姓家族是个大族,分布在庐坑、庆源、虹关等处,是繁衍数十代的世族“聚族而居”的村落。其地位显赫,独领风骚。
  詹姓是西晋“永嘉之乱”时南迁的一个姓氏。徽州自此有詹氏。隋代江南詹姓始祖詹大公就居住在婺源县浙源乡庐坑村。
  浙源位于婺源东北方,是“书乡”,亦是“侨乡”。境内村庄皆为“四水朝堂”、“雕梁画栋”的明清徽派建筑,饶徽古驿道穿境而过,道盘龙天宝塔、江南第一樟,巍然耸立.有“吴楚分源”界碑、“万善庵”、“同春亭”、“一线泉”等胜迹。庐坑,又名龙川,是婺源詹姓的始迁地和发祥地,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
  这里山川壮锦,地灵人俊,后代兴旺发达,忠良贤士辈出。庐坑詹氏人物早就闻名于世。明代以来,族中出现了许多簪缨士人。与此同时,族人外出务工经商者日渐增多,足迹也遍及全国各地。。在明清时代,徽商外出贸易经营的大批利润被源源不断地汇回庐坑,刺激了当地社会文化的繁荣。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的祖籍即是庐坑,他是前往广东从事洋庄贸易的茶商后裔。
  唐开元年间,詹姓一支从庐坑迁来庆源建村。庆源村是以詹姓为主的多姓村,也成为徽州詹氏家族的发祥地之一。到了明代,庆源詹氏被载入了《新安名族志》。足见其部族之繁荣。清初,庆源村里詹姓的宗祠与支祠,达十四个。
  庆源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不少鸿儒名流、巨商富贾,明清期间最为鼎盛。如明代翰林大学士詹养沉、武将詹天表,清进士詹轸光,还有其他如当抚台、知府、知县等职的有数十人之多。
  村中至今还保存着“大史第”、“大夫第”、“资政第”等达显贵人的旧居。昔日的官邸、寻常巷陌,虽几易其主,但古韵犹在。在庆源众多的古建筑中,以双层石拱桥最具特色,桥上建有二层楼,高十六米,廊桥四门进出,墙窗砌日月之形。原正门二侧有联“描来新月半弓,封成石磴;添得闲云一片,锁住花村”。桥墙上有“半空浮壁,翠映银屏,空谷传声,祥云出岫”等匾题。普陀寺高僧云游此地时,不禁题诗:“翠园深处淡烟笼,古木森森一径通,流水小桥花细落,行人笑指武陵中。”廊桥古朴而独特的造型,堪称江南一绝。
  庆源古文化深厚,最突出的是傩舞戏,其历史源远流长。
  虹关村于南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由詹姓人建村。浙源詹氏八世必明公以山阴令归隐宋村,传至恺公,迁上洪水湾,又数传至同公,复迁方村段(即鸿溪,今浙源乡虹关村)。因“仰虹瑞紫气聚于阙里”,故取村名“虹关”,又名“虹瑞关”。
  由于虹关坐落于春秋时期吴楚两国划疆之地(“吴楚分源”)的浙岭南麓,故又有“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之美誉。
  虹关的通津桥、古骚道、亭堂民居、古樟、流水,构筑了一幅精美神奇的世外桃园。
  明初吏部尚书詹同,晚明学者詹洲,晚清名宦詹应甲等都出自虹关村。
  婺源的徽墨历史悠久。明清时期,虹关连同毗邻的岭脚、凤山、沱川、花桥等村落,都是著名的婺源墨商故里。制墨名工辈出。在明代,以詹姓居首,著名的有詹云鹏、詹文生、詹华山、詹廷逊、詹觉甫等,其中詹云鹏的“金盘露”墨,入选《雪堂墨品》。
  清代詹姓制墨已发展到鼎盛时期,称著的有詹振升、詹鸣岐、詹方寰、詹成圭、詹衡襄、詹子云、詹侔三、詹益三、詹大有等,全部都是婺源虹关人。《清代名墨丛谈》载:“婺源墨铺大约在百家以上,仅詹氏一姓就有八十多家,而詹大有一家就有乾行氏、允成氏、子竹氏、小竹氏、悦庭氏、真瑞氏、成记、文星氏等这些分支,在规模上已远远超过了歙县或休宁,在徽墨之中也是一大派别”。
  虹关的徽墨名家以詹振升和詹鸣岐兄弟二人为最。他们的后辈詹方寰、詹成圭都是清代早期的制墨名家,名墨甚多。日本河氏《米庵墨谈》中载有他们各家制品。詹振升的“江汉朝宗”、“龙膏”、“钓黄”及“尚方”等墨,詹鸣岐制的“文华上瑞”墨锭,形制朴实,雕镂深茂,皆为罕见之佳品。詹方寰的“凤阁腾辉”、“清麟髓”、“天下文明”、“龙翔凤舞”、“翦淞草堂”等墨,墨制其精、烟质亦细、磨处湛湛若小儿睛。
  也有外地入徽的,如凤台峡山口詹氏,明末清初自山东枣庄移入,始祖是詹伯堂、詹伯春。迁四公后人分布到安徽宿松、安庆。同文公支下有的迁入安徽金寨县、歙县怀金乡。
  明清时,又有安徽詹姓子孙随着湖广滇四川浪潮而西迁,最后落籍于西部省区。
  徽州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婺源亦然。
  由于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徽州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南宋以降,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徽商是徽州文化的组成部分。徽商是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的一支商帮,曾创造了雄踞华夏商界三百年之久的辉煌。徽商主要包括粮商、盐商、布商、茶商和木商。最大特点是:贾而好儒、儒贾结合。据史籍记载:徽商经营之域,“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其地无所不至。徽州六县宋元明清历代致富商人有近千人。在明清时期的江浙一带,商品经济颇为发达,徽商云集,势力盛极,故有“盖扬之盛,实徽商开之”之说。茶商商家詹世鸾,詹天佑的祖父,就是一位开明之士。有书这样记述:随着徽州茶叶外销量的增加,徽人贩茶入粤者也越来越多。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广州发生一场火灾,许多徽商的茶叶化为灰烬。婺源茶商詹世鸾为了资助受灾者还乡的路费,总计用银不下万两。
  詹鸣铎出身于婺源木商世家。其人阅历相当丰富,曾当过塾师,中过秀才,到过杭州、上海等地经商、游览,流连花街柳巷,出入新式学堂,并以乡绅的身份在桑梓故里邻族间排忧解难,参与晚清徽州乡间的地方自治。自己又在婺源县城开设振记百货店。詹鸣铎既是儒生又是商人,著有《我之小史》、《冰壶吟草》二卷(清宣统元年婺源紫阳书院排印本)行世,另有《振先杂稿》及日记若干册。
  安徽山水神奇,物华天宝,文风昌盛,滋润和培育了一代天骄。在为社会进步,为徽州文化构建方面,詹姓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优秀人物不胜枚举,詹同、詹希原、詹景凤、詹方柱、詹天宠、詹养沉、詹沂、詹洲、詹应凤、詹应甲、詹云鹏、詹子云、詹天佑等等,就是杰出的代表。
  詹同家族就是一个名门望族。詹同以其才德为洪武帝所用,为明王朝的巩固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詹同,婺源县虹关村人,明朝官吏部尚书。一家三代皆为尚书(詹同父詹应岳,因同公之德被嘉赠吏部尚书;子詹徽为吏部尚书),家族人才荟萃,名彪史册。《明史·列传第二十四》纪载了詹同的事典,摘抄如下:
  詹同,字同文,初名书,。幼颖异,学士虞集见之曰:“才子也。”以其弟槃女妻之。至正中,举茂才异等,除郴州学正。遇乱,家黄州,仕陈友谅为翰林学士承旨。太祖下武昌,召为国子博士,赐名同。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渊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莫与并。迁考功郎中,直起居注。会议袷禘礼,同议当,遂用之。
洪武洪武元年,与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魏观等循行天下,访求贤才。还,进翰林直学士,迁侍读学士。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帝尝与侍臣言:声色之害甚于鸩毒,创业之君,为子孙所承式,尤不可不谨。同因举成汤不迩声色,垂裕后昆以对。其因事纳忠如此。
四年进吏部尚书。六年兼学士承旨,与学士乐韶凤定释奠先师乐章。又以渡江以来,征讨平定之迹,礼乐治道之详,虽有纪载,尚未成书,请编《日历》。帝从之,命同与宋濂为总裁官,吴伯宗等为纂修官。七年五月书成,自起兵临濠至洪武六年,共一百卷。同等又言:《日历》秘天府,人不得见。请仿唐《贞观政要》,分辑圣政,宣示天下。帝从之。乃分四十类,凡五卷,名曰《皇明宝训》。嗣后凡有政迹,史官日记录之,随类增入焉。是年赐敕致仕,语极褒美。未行,帝复命与濂议大祀分献礼。久之,起承旨,卒。
  詹同以文章结主知,应制占对,靡勿敏赡。帝尝言文章宜明白显易,通道术,达时务,无取浮薄。同所为多称旨,而操行尤耿介,故至老眷注不衰。
  詹同工于诗文,有《詹同诗选》存世。有一个记述詹同为明时女子足球赋诗的趣事。
  他的《天衢啸集》诗云:“彭家女儿十六七,蹴鞠场中称第一。只今年已二十余,一十六解当君呈,满身衮龙尤精极。折旋左右疾复缓,金莲步步皆奇玩。得非瑶环连不开,无乃鸾胶续难断。落花流水去复回,观者如山总惊叹。”女足高手年逾二十,进入婚嫁的社会年龄,未退役仍驰骋球场上。她的球技,左盘右带,控球运球,球像粘在身上。急停折返,突然爆发,球艺技惊四座,她还是小脚“金莲”。
  詹同辑《皇明宝训》极具研究价值。史纪: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五月,翰林学士詹同、侍讲宋濂等编成《大明日历》。因《日历》秘藏内府,人不得见,詹同等复请仿唐《贞观政要》,分辑圣政,宣示天下。明太祖朱元璋乃复命辑《皇明宝训》,使“历代宝之,用为大训”。书成,凡五卷四十类。第一卷包括敬天、孝思、勤民、仁恻、恩泽、却贡献、励忠节、敬鬼神、斥异端、练兵、育人材十一类;第二卷包括教太子诸王、正家道、保全功臣、礼臣下、谦德、警戒、务实、节俭、戒奢侈、议礼、定律、守法、恤刑十三类;第三卷包括评古、礼前代、求贤、任官、尊儒术、定都、论治道、求谏、纳谏、谋略、祥异十一类;第四卷为谕群臣;第五卷包括谕将士、招谕、怀远人、制蛮夷四类。各类记述以时间先后为序。此后,史官每日分类记录“圣政”,以为备用。
詹徽,詹同之子,字资善,洪武十五年举秀才。官至太子少保兼吏部尚书。有才智,刚决不可犯。勤于治事,为帝所奖任。然性险刻。李善长之死,徽有力焉。蓝玉下狱,语连徽及子尚宝丞绂,并坐诛。
  詹希原,詹同从孙,为中书舍人,善大书。宫殿城门题额,往往皆希原笔。
  虹关人詹应甲,字湘亭,嘉庆间任直隶州知州。著有《赐绮堂集》二十八卷。与弟振甲,字声山,均以诗出名。曾任远安知县。在远安写下不少诗篇。摘句于下:
  《沮江擢歌十八首》之七:“蚕市家家板屋连,缫车低就树阴圆,新丝留与河溶客,不织罗衣换木棉。”
  在《保安驿丞张焕死事》诗中,用“官卑未有如驿吏”形容驿吏社会地位的低下。(明代无名氏《鸣凤记·林公理冤》曾描写驿吏的日常生活云:“驿宰风骚,乌纱叶叶嚣。趋迎当道,走得腿无毛。”)
  詹应甲览关羽遇难处回马坡时有诗:“虎斗龙争日,风云特地收。三分鼎折足,千里马回头。汗血山花染,蹄霜石藓浮。江东群鼠伏,何敢望骅骝!”
  詹景凤(约1537-1602年),字东图,号白岳山人、中岳山人、天隐生、天隐子、大龙客,安徽休宁流塘村人。隆庆元年(1567年)举人,由南丰教谕入为吏部司务。
  景凤工于书法,学王羲之父子。用笔不凡,端庄可敬,善草书,变化百出,不失古法,论者谓可与祝允明主当代。以其书法入画,写墨竹一竿直上,瘦劲绝伦;山水仿黄公望、倪瓒,萧疏淡远,气韵古逸;亦能画折枝花卉。传世作品有万历二十六年(1598)作《古木竹石图》扇页,著录于《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山水图》扇页,款署“新安詹景凤画”;万历二十五年(1597)作《墨竹图》轴,以行草书自题云:“万历二十五年十二月之廿五日,予自流塘七十二松中还至北郭,是日早微雨,自予出七十二松归,而忽开霁,亦兴致悠然,偶客有此纸遂为写此行。詹景凤记事”,又题“画竟复系小诗:羡尔有真性,青青长不遗。纵因狂风舞,也似凤来仪。景凤又题。”著有《画苑》、《东图玄览》、《詹氏小辨》并《千字文》等帖。他的书画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詹方桂,字天木,休宁人。工书画,精医理,通术数,能预测天气。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避居松罗山。著有《四家小品》。
  詹天宠,婺源人,清代易学家、书画家。性聪慧,通晓阴阳、星纬、术数等书。工书、仿朱熹酷肖。善画,尤善画卉。
  另有一支宣城詹族,为文学世家。
  詹沂,按《宣城县志》,沂,字浴之。隆庆辛未(1571年)进士。授新建知县,有惠政,征拜给事中,出任山东副使,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年八十三卒,赠左都御史,赐全祭葬。
  有《洁身堂稿》。伯子应鹏有宦业,叔子应凤有文学,以行谊称于乡。
  詹应凤,安徽宣城人,明末清初贡生,文学家。应凤以德行著于乡。著有《广教志略》。
  他的父亲詹沂,哥哥詹应鹏,明代卷各有传。《宣城县志》载有应凤《过闲云庵》一诗:“久约到招提,春游共仗黎。不辞山北路,来向竹林西。远蚰封残雪,疏篱带浅泥。十年曾过此,回首负幽栖”。
  詹应凤的侄于希颢、希诚、希舒、希悯,侄孙宇及其子天挺等,均有文才。
  希颢、应鹏子,康熙十一年(1672年)副榜贡生,著有《清寂遗居文集》。
  希诚、希舒、希颢,詹应鼎子。应鼎,字玉铉,应凤堂兄弟。希诚等三人合著有《一家言》。
  詹宇,应鹏孙,字在周,号谷轩,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少有异才,过目成诵。詹宇孝敬父母,曲尽其意。家贫而好施舍,常捐资为人解难而不留姓名。他与儿子天挺俱善待。《宣城县志》录有詹宇诗《澄江楼别宴》云:“扁舟冒雪般江限,朋好追寻共把杯。敝拟杏花春后看,却惊梅蕊腊前开。长途孤剑寒光动,隔院疏钟瞑色催。分手河桥还有约,北风归雁寄书来”。
  天挺诗《江楼写生》云:“江楼容膝不容尘,秋色初浓眼界新。远树欲无烟接好,夕阳如客雁声频。潮日沙有垂钦篆,石露山为劈斧敲。此景自来谁拾得,谢公吟后更无人”。
  《宣城县志》又载,詹同怀、詹作揖,詹作梅、詹退、詹淇澳、詹代、詹圣春等人,都能诗。詹暹著有《存一诗稿》、《文稿》、《向隅草》等。
  江西詹姓出自詹康邦、詹成邦之后,多数是詹大公(黄隐公)的后裔。主要分布在江西的中部、东部和北部。浮梁、景德镇、都昌、鄱阳、乐平、瑞昌、九江、玉山、铅山、上饶、贵溪、鹰潭、金溪、抚州、崇仁、乐安、南昌、万载等市县,是詹姓族聚居最多的地方。江西又是詹姓向外迁徙的发散地,鄱阳瓦屑坝(今瓦燮岭一带)就是明初主要迁民点。由江西迁出的人口主要是到云贵川、湖广、安徽、广东、广西等省。有许多迁祖是随军、任官、经商而落籍他乡。也有一些随着福建、广东移民渡台谋生。
  都昌县位于江西省北部,隶属九江市管辖,詹姓在该县为著姓,大田和董家港是主要的聚居地。
  都昌大田詹姓始祖是徽公,为詹大公(黄隐公)十七代孙、伯振(八公)十二代孙、雄先公之子。自徽公于后唐定居大田始,演绎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其后代宦星显赫。长子楷公,登庆历进士;孙良臣,授缙云县尉,受皇帝赐封。四代孙书十四,讳珍,字大方,登北宋元祐进士,南宋绍兴三年进签书枢密院,以光禄大夫致仕。七代孙舜公,士官谏院侍制,以端明学士致仕,获皇帝御笔赠诗。八代孙宙公,为翰林院编修。远世裔孙佼佼者,更不乏其人。其裔孙的分迁更是星罗棋布,枝繁叶茂。谏四公子孙在鄱阳县和邻县播衍(如鄱阳珠湖、乐安县、余干县、万年县、建德县)。海公迁鄱阳后庄、衡十二公迁鄱阳城南、衡十三公迁鄱阳黄婆岭(现三潼镇)。衡十二公之子、詹氏六十七世天赐公,由鄱阳赴东莞任官,为广东广西詹姓始祖。詹氏七十二世万一公,是鄱阳下府岸始祖。有一支于鄱阳县管驿前,一支于四十里街,一支于白沙洲。德茂公支系由景德镇迁鄱阳。崇公迁安徽太湖。詹氏七十一世直夫公,是鄱阳迁蕲春始祖,等等。
  董家港詹村始祖是世伦公,由鸽子颈石港庄迁徙而来。世伦公迁入董家港的时间是明宣德年间,迄今有五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据谱卷记载:始迁石港的是琼三公,由县城避乱而迁.。琼三公迁入石港庄后,其后裔居石港庄三百年左右.。首迁出石港庄的是琼三公次子莹二公,三子莹三公两支,址迁为三港口(汪墩乡七星村委会,现更名为詹家岭)。:其次是幼子莹四公一支,迁湖口酬山(今隶张青乡爱国村委会)。其长子莹一公支系,也即莹一公幼子世伦公迁董家港,。其五世孙珪公迁烂可咀(今隶北山乡松村委会)。六世孙俛公迁中塘山。七世孙锋公迁倪家湖(今北山乡素仙村委会)。八世孙日爱公迁南京铁作坊。九世孙显富迁樟树咀。,十世孙明旺公迁倪家湖,。大琦,大成由石港庄迁入进贤县。
  瑞昌詹姓,其始祖于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奉召从太湖赴瑞昌南駅(即现在的瑞昌市洪岭大屋村),后落籍此地。追根溯源,根在安徽太湖。
  鹰潭贵溪詹姓自隋唐始至明清,已发展成庞大的家族,也向四面八方播衍。
  抚州詹姓,据乐安县衙背《詹氏族谱》载:詹德详,生于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迁居临川,为抚州市詹氏始祖。德祥公自乐安来抚发展,无亲无友,全靠个人的奋斗,先立业,后成家。成家时年龄已三十六。德祥公生有五子,后代继续繁衍。
  玉山《归仁詹氏宗谱》载:始祖德佑,唐元和间自严陵徙信州玉山县,其子殊,始定居归仁乡詹村。后世子孙或迁新安、或石田,或剡溪。
  江西那独特的山水文化,农民文化和耕读文化,陶瓷文化,以及形形色色的宗教宗法文化,体现了襟怀博大、务实求真、朴素勤奋、文节俱高的人文精神。因之也造就了詹姓。詹姓子孙除了以农耕为主之外,也从事经商、手工业,从军、为官、教育的众多。
  江西是陶瓷之乡,制陶业发达,詹姓子孙在这个行业里也有许多建树,有些充任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当时,明朝廷设置御器厂,委派专门负责管理御器厂的官员,名为督陶官,或称督陶使。明朝的督陶官,一般以中官也即宦官充任。如詹珊《重建敕封万硕侯题师主佑陶碑记》中说:“我朝洪武之末,始建御器厂,督以中官。”在整个明代,基本上都是以中官督理陶政。有时也会派地方官兼管陶政。如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就曾以营造所丞督理陶厂。又如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曾遴选江西一些州府的同知轮流担任督陶官。
  江西道教盛行,詹姓也出一些真人,如詹大顺早在宋时就负盛名,明时讲道之人甚众。
  詹姓名人层出不穷。詹轼、詹凤翔、詹泮、詹珪、詹事讲、詹尔达、詹兆恒等,就是明朝江西詹姓拔尖人物。根据史籍记载,特录抄他们的事典如下。
  詹轼,字敬之。为人开爽磊落,善谈论。从父瀚,字汝约,与公黼同举进士。时方为刑部主事,亦以谏受杖。轼死,为经纪其丧以归。嘉靖中,瀚争“大礼”,再受杖。每阴雨创痛,曰:“吾无愧敬之地下,足矣。”积官刑部侍郎。
  詹凤翔,江西乐安人,元末明初理学家、文学家。洪武初被荐于京,以病免,归任本府儒学训导。自少至老书不释手,有《大学中庸章句》、《家礼括要》、《律吕新书括要》、《理学类编》及《奎光堂文集》等。
  詹泮,字少华,江西玉山人,明代官吏、诗人。正德十六年进士。章懋弟子,以讲学为己任。官至礼科给事中。诗文别具一格,著有《少华集》。
  詹珪,江西鄱阳人,正德进士。明代官吏。嘉靖初为建宁县知府,有惠政,民为其树“遗爱碑”于名宦祠。官终贵州副使。
  詹事讲,按《江西通志》,事讲,字明甫,别号养贞,乐安人。万历丁丑(公元1577年)进士。为北直隶提学御史。著有《詹养贞集》。
  詹尔达,按《江西通志》,尔达,号起鹏,乐安人。万历甲辰《1604年》进士。历兵曹,备兵湖南,剿武陵蓝山之寇,平四川蔺囚值白莲妖贼,改大名道。擢光禄寺卿,以纠劾魏珰闲住。崇祯初以兵部侍郎起用,辞,终养不赴。
  詹兆恒,(《明史》卷二七八,列传第一百六十六)纪:詹兆恒,字月如,广信永丰人。父士龙,顺天府尹。兆恒举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进士。由甄宁知县征授南京御史,疏陈盗铸之弊,帝下所司察核。十四年夏,言燕、齐二千里间,寇盗纵横,行旅阻绝,四方饷金滞中途者,至数百万,请急发京军剿灭。又言楚、豫之疆尽青磷白骨,新征旧逋,断无从出,请多方蠲贷。帝并采纳。明年,贼陷含山,犯无为,劾总督高斗光。又明年秋,贼陷庐州,临江欲渡,陈内外合防策。再劾斗光,请以史可法代,斗光遂获谴。时江北民避乱,尽走南京。兆恒虑贼谍阑入,处之城外,为严保伍,察非常,奸宄无所匿。
  福王立,擢兆恒大理寺丞。马士英荐阮大铖,令冠带陛见。兆恒言:“先皇手定逆案,芟刈群凶,第一美政。今者大仇未报,乃忽召大铖,还以冠带,岂不上伤先皇灵,下短忠义气哉!”疏奏,命取逆案进览,兆恒即上进。而士英亦以是日进《三朝要典》,大铖竟起用。其秋,奉命祭告,寻进本寺少卿。使事竣,即旋里。
  江苏、上海,地处江南,水陆交通方便,是北人南迁的主要通道。詹姓随几次中国人口大迁徙,都与江苏上海有关。詹姓入居江苏早在汉代,后在宋、明为多,明清时迁出也多。扬州、宜兴、丹徒、苏州等处都有詹姓聚居。宋代,就有詹姓人入居上海,明时由于经商到上海落籍的较多。
  湖北詹姓分布在鄂省东西两翼,主要是武汉、鄂州、黄冈、黄石,人口较多,支系繁杂,有荣二公支系、迁四公支系和同公支系,以及分布于恩施、襄樊、谷城、长阳、安陆、随州、应城、云梦、孝感等地的詹姓子孙。
  荣二公后人分布在江夏、黄石、大冶、鄂城等地。
  迁四公后人分布在湖北蕲春、浠水、广济、武穴以及安徽宿松、安庆。
  同文公支系,是指同文公之子徽公和鲁公二个支系。徽公支下分布在红安县、团风县(受一公)、黄陂区、新洲区(受五公)、黄冈市的黄州区(受四公)、仙桃市(受三公)、荆门市(受二公)。同文公支下在外省有安徽金寨县、歙县怀金乡。鲁公之下有四个支系,分布在河南之光山县,罗山县,商城县,兴县等地。
  鄂州、黄冈、黄石三市,位于湖北省东部,西接武汉,北倚河南,东连安徽,南与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大别山横亘于北,长江蜿蜒流经南沿。境内山区、丘陵、平原、湖区兼备,岗峦起伏,陂泽纵横。内河水系。濒江地区还多湖泊,水网密布,可概括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其地钟灵毓秀,物产富饶,地奇人杰,孕育了无数才俊杰豪,史载“人物彬彬”、“英杰代兴”。其他姓族人不说,就詹姓而言,人口兴旺,英才辈出,事业繁荣。
  这里曾经是明清两代“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的重要集散地之一。詹姓在移民浪潮中也概莫能外。
  据云贵詹氏谱载,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以沐英为大将征讨西南,在江西征调了大兵十五万(包括家属),其中有部分詹姓人口。原进军计划是由湖北经四川进入黔滇,边征剿边移民。部队进入麻城后,由于军情紧急,只调走了军籍人员,并改道经湖南沅江、怀化入黔,非军籍人员全部留在麻城。这一支队伍是庐源宗支庆源分支小八公的后裔,出籍江州(今九江)。据麻城詹氏谱载,这一支中落籍麻城后的子孙,有少数人留籍麻城,大部分陆续迁往湖北之江汉平原,散居于安陆、随州、应城、云梦等县市。
  鄂西恩施、襄樊二地区近八万詹姓人口。谷城县庙滩镇辖区内就有不少詹姓人。还有大概五万詹姓人分布各处,近六百年无谱。长阳县垠山詹姓,谱序只有两句话,祖籍广东饶平、原籍四川,迁长阳始祖为节公,字云峰,堂名为永锡堂。
  荆门詹姓有以詹寿为代表的三祖,于十七世纪末(约公元1681年左右)迁至荆门。原因是战荒灾难,背井离乡,搬迁至此。拾桥后巷曾集等地詹姓,也是搬迁户。沈集杨湾詹姓来自黄岗烧箕洼。响岭巷岗詹姓来自江西。
  湖南詹姓在明代有较大的演变,一是先朝原住詹姓人口扩大,其次是江西、安徽、福建等地詹姓迁入,再次是詹姓人口由湖南向云、贵、川和广西等地迁徙。
  如詹氏五十七代信公支系衍生。信公官于河南太守,始迁江西浮梁县新安乡。至七十九代荣五公,世居新安,木商为业。荣五公长子再九,官迁常卫,后落籍湖南,为今湖南桃江、常德、汉寿、桃源、宁乡、安化、靖州与四川城口等县詹姓始祖。再九公生于元顺帝至元三年,二十岁,随父经商,排泊鄱阳湖,适朱元璋为元兵所迫,避难于排,公待之以礼,遂弃商从戎,屡立功勋,赐姓为杨,晋升镇抚,洪武七年调长沙卫,十八年调常德卫,二十八年征会同苗寨,卒于军,追谥“政”,即杨政,葬会同县之太阳坪(今属靖州县甘棠镇龙峰乡)。二世祖杨茂椿(即詹魁一),定居武陵。三世祖从善,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屯益阳鲊埠颜家山。至清康熙间十二代祥燕,因就益阳县试,始复詹姓。一九二三年六修族谱。其时族人分布于益阳之碧螺乡、九岗乡等处。
  靖县太阳坪詹氏,始祖再九公,四世铎公,其后裔廷信,明嘉靖四年举人,任绥宁知县,携眷迁居靖州。
  益阳詹姓的辈分派字是:伯月廷文学,佳祥雅有能,荣昌天道显,万世庆敦仁,忠厚开基远,光明立德成,先朝传正范,南国美家声,族睦兴邦易,修齐利治平,同心图奋发,华夏定飞腾。
  又如蓝山詹姓,南平乡詹家坊詹氏始迁祖宗绍公,由江西经商迁来。南平乡石壁下詹氏始迁祖光吉公,由詹家坊迁来。南平乡老故石詹氏始迁祖初良公,由詹家坊詹家分来。
  南平乡茅屋下詹氏始迁祖祖贤公,由詹家坊分来。
  嘉禾下车詹氏,始迁祖代三公,元时自蓝山詹家坊迁嘉禾下车。 
  靖县七里街詹氏,清初由广东迁居。
  在湖南的东南部、中部和西部都分布有詹姓。詹姓族崇宗厚德,血脉相承,“一水朝宗,月夜湖光八百;群山顾祖,云开岳色三千”。桃江县蚱埠回族乡詹氏宗祠这副联写出了詹氏精神的真谛。常宁人詹显绅,清乾隆年间知南康县,以清廉自励。这也体现了詹氏的高风亮节。
  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山东诸省,都分布有詹姓子孙。
  陕西是詹姓诞生地,河南是詹姓诞生以后第二故乡,河北是詹姓发迹地。在东周至战国时期,詹姓人在周王朝或各诸侯国从政,多为大夫,在这片沃土上生长发展壮大。詹姓子孙由陕西逐渐向河北方向迁移。西晋始,中国人口大迁移。詹姓迁移的主流方向是向南迁徙。
  在詹姓南迁时,河南,尤其是南阳,成了詹姓首次立足地和发散地。历经几朝,河南詹始时减时增。有原住詹姓,也有新迁户。明清时代,詹姓人口有所增加。基本聚居于信阳市和南阳市。
  固始县黎集镇,始迁祖詹钧,宋都统,是黄隐公派下仁昌公支系。钧公第九代孙可久公迁居黎集镇西锋村。固始谱中记载:之泳公战死后,仁昌公隐居光州(今潢川)南之高店。至思公因避乱复迁居于州东之黄寺岗,迨钧公由黄寺岗迁县西詹家小庙,詹家大塘。
  固始、安徽金寨七个支系均属詹同、詹策、詹荐后裔。
  潢川县黄寺岗镇詹营村是詹姓子孙从商城余集迁来,也是詹同、詹策、詹荐后裔。
  淮滨县马集镇詹庄、芦集镇詹庄詹姓,始迁祖是詹世玉(公元1697-1740年),从息县迁来。而息县詹姓始迁祖是詹世玉曾祖父詹宜栗,从山东兖州枣林庄迁来。
  潢川县上油岗乡宋寨村詹姓是从淮滨县迁来。
  罗山县詹姓族居住在周党镇前乡、定远乡易店。始祖是詹富三,明供武二年(公元1369年)从湖北红安县詹店乡迁来,首居易店。
  新野县施庵镇詹岗村、镇平县彭营乡詹岗村的詹姓,祖先于明朝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来。
  郑州市、邓州市、开封市尉氏县、周口市郸城县城关镇詹庄、漯河市郾城县姬石詹庄、驻马店市平與县西洋店詹庄、汝南县马乡镇詹庄、焦作市武陡县詹店及詹店镇都有詹姓人居住。
  山西詹姓,分布于代北、太原和晋南地区。明初,山西詹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陕西、江苏、湖北等地。“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明代以来的数百年间,这首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到处流传。这就是明证。
  山东,周朝为齐、鲁等国地,已有詹姓人居住。后来,由于战争,灾荒等原因,姓族人口情况发生了变化,詹姓多都向外迁徙。明清时,由外省移入,或向外移出的詹姓皆有。主要分布在聊城、枣庄、平邑、平度、青岛等地。如平度詹姓是一八四二年(道光二十一年)由古岘李道村迁居尚河头的。青岛浮山所村詹姓是明朝军遣落藉下来的。
  陕西,詹姓第一故乡。可是,历史的演变,特别是人类历史的演变,留下的是怀念和追寻。詹姓人从这里起步,历尽千辛万苦,向远方走去,将种子撒播在异地他乡,却把原始的根深埋在这片厚重的黄土高坡。詹姓的后代没有忘记他的祖先,有些又折回来了。渭北平原上、潼关古道旁、蓝田古人遗址边、镇安商南等渭南山麓,都居住着一些詹姓子孙。他们既固守着祖先留下的田园,又开辟了新的天地。
  河北,周时燕、赵、魏属地,是詹姓人北移后兴旺发达之地,西汉初时成为“河间郡望”。后来,由于国势危厄、战争和天灾等原因,詹姓子孙被迫离开心爱的家园,多数向南迁徙。随着历史的更替,詹姓子孙避居在河北境内有清苑、南皮、青龙、尚义、京师和天津卫等地。有些是从外地移入定居的。
  地处岭南的广东、广西,是詹姓在中国最南边的迁居地。明朝广东广西的詹姓有几方面的来源:
   (1)詹学传后裔;(2)詹天赐支派;(3)经南雄珠玑巷迁居詹氏;(4)由福建官派军遣詹氏;(5)由湖广转迁的詹氏等。
  在粤东的詹姓,始于北宋末期。詹学传,字成宗,号正锋。原籍江西广昌。靖康年间,国乱,他携家人南迁,先暂寓于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后再移居广东大埔长窖村。学传生有二子,长子黑龙,次子白龙。白龙派下至詹东潞,号维明,于南宋末年,从大埔移海阳县陈塘堡,经三迁,最后选择上饶堡之西瓜园(今饶平县饶洋镇)。他劈山建宅,垦荒造田,耕读课子授徒。其后世子孙蕃衍,并不断向外拓展,遍及饶平新丰、建饶、九村、饶洋、上饶、上善等客属山区镇,下迁则有三饶、樟溪、黄冈等镇,外迁又有澄海、潮安、揭阳、潮阳、普宁、惠来、丰顺以及台湾等地。
  占籍于潮汕及由本土迁台之詹氏,历代人材辈出,不乏有所成就,声名卓著者。
  詹氏入潮始祖詹东潞,“倡明经学,教授生徒,为五经博士,其门下多明经之士,时潮士赖之”(《饶平县志》)。尔后,其子孙受乃祖教诲影响,诗礼传家,绵延不息。
  清时,仅在今饶洋镇陈坑八角楼村,从雍正至道光的一百余年中,一共出了九名进士和二十名举人。故传有“八角九进士”之佳话。更因进士、举人考中的捷报未断,是以八角楼改名为听捷楼,且刻碑以记叙该楼的科举文事。其中,詹文舯,因修文嗜学,广购遗书,详加注释,有子六人各治一经(五经与六艺),因家学之渊源,遂有孙成进士者四人,即志远、良弼、肯构、德莹。肯构还人翰林院;膺乡荐举人者四人;贡监生三十一人。詹云翼,康熙甲辰(公元1664年)举人,不仕。但于乡里,好义乐施,尤治家则以优教优学为先,故有子三人,广誉、豹暑、春光皆登进士。而广誉被敕授奉直大夫,在乡中筑圣旨亭时,建楼名“敕书楼”,又广购经典书籍,专给后人为课读之所,以为家学之绵延。又如詹培勋,饶平茂芝人,光绪己丑(公元1899年)庠生。其人性情豪放,旷达有大度,工诗文尤善丹青。曾赴台湾执教,在一次全台举办中国画展时,被聘为评判会长。其先后在饶平、南澳各地从教五十余年,对学生循循善诱,未尝一日稍懈,春风化雨,桃李芳菲,邑人莫不颂其德。民国廿九年春,国民党饶平县政府,特赠一匾、书“翊教崇圣”四字为之褒扬。其为詹氏撰写的“兴周崇祖业,振展炳乾坤。博士书香绍,才猷喜冠群。章成期世笃,品立迪维勤。运至昌明会,纲常万载存”辈序诗,既体现了詹氏诗礼传家之传统美德,又因其在族内的威望,故得到族人的赞同认可,予以实行。
  在粤中、粤西和合浦,是詹天赐支派。詹天赐,字逸安,系江西鄱阳县人,明进士,敕封文林郎,任东莞知县。其父衡十二公,官任簿正,居鄱阳城南。其子勖之,进士,为东莞正堂知县,因治海寇有功,而御制“奉旨崇祀邑名宦”。其孙复阳,也为进士。其后世子孙衍布东莞(明时含香港)、宝安(含现深圳)、吴川(现湛江)、阳西、电白、高州、化州、遂溪、廉江、雷州、徐闻、海南、合浦、南洋、安南。子孙繁昌,英才辈出,主要代表有詹团、詹世龙、詹大科等。
  广西詹姓分布在灵川、荔浦、博白、合浦、贵港等地。如其畅公,为荔浦县始祖。分鲁公,为荔浦县荔北始祖。法纪公为博白始祖。
  海南詹姓,主要是从广东、广西、福建迁入。如迁琼始祖詹祥,广西桂林灵川县人,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赐进士,任文昌知县,落籍文昌。詹士贤,福建莆田人,曾任镇南关将军,清顺治三年入琼,落籍于琼。还有詹团公(徐闻詹姓始祖)后裔移居海南。海南詹姓主要聚居地在文昌、琼海、海口等处。清时,又有海南詹姓人移居南洋。
  明清时期,尤其清朝,广东、广西成为詹姓向台湾、南洋及海外其他国家开拓谋生的重要发散地和始发地。
  中国西部云贵川三省,分布着较多的詹姓族人。在这里居住的詹姓人,多为东南诸省詹姓后裔。明朝,由于战争、天灾人祸,四川人口锐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詹姓,伴随“湖广填四川”风潮移入四川、云南和贵州。
  汉代,四川已有詹姓人活动生息。如詹氏三十一世嘉公、詹氏三十二世子孚公皆为蜀州太守。又如蜀将詹晏、詹疆,均见于史著。到了明清,入川詹姓甚多。多数是移民,有的是从官迁调的,有的是随军落藉的,也有的是经商留居下来的。
  入成都的有万二公曾孙华七公子孙。
  荣公支下宗九、宗十公迁永川和合川。
  学传公支下第二十三代清相、清宰和清乡三公移民富顺县。
  奉节县詹姓,有的是从湖北麻城县移民过来的。
  云贵川三省接壤处,即:云南的镇雄;贵州的黔西、纳雍、织金、仁怀、金沙、毕节、大方;四川的宜宾、筠连等地之詹姓,一部分是明初明军征南,从安徽、江苏、江西等地征集的大军,由川经毕节、镇雄南下,平定云南告捷后,戍守屯垦的詹姓将士及后裔;一部分是明洪武二十三年“填南”时,从江南抽迁来的詹姓子孙。如筠连詹氏,始祖詹齐寿,原籍浙江严州府建德县,明太祖起师平定四川后,官居蜀南为奉政大夫而入籍筠连。始祖位下第五世祖詹胤昌,钦命提督十三省学政,曾奉使册封高丽国王。
  贵州安顺詹姓,始祖是嗣宗公。明洪武十四年,嗣宗公奉旨征南。云南平定后,定居詹家屯。嗣宗公下有三房,即天爵、天秩、天叙房系,子孙分布安顺等地。
  贵州赤水詹姓,先祖是湖北麻城汝春公。据谱书记载,本支于明洪武年间由湖北麻城入川。当年詹汝春公生子斗然(公元1296年)和斗星(公元1298年)。斗星公配葛氏(公元1297年),生七子尚卿(公元1315年)、尚文(公元1320年)、尚进(公元1322年)、尚洪(公亢1324年)、尚伦(公元1326年)、尚德(公元1328年)、尚贵(公元1331年)。孺人葛氏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携二、三、四、五、七共五子从麻城入川相业。其长子(尚卿)、六子(尚德)仍在麻城。尚文相业綦江,尚进相业长寿,尚洪相业合江,尚伦相业永川,尚贵相业筠连。后来,由于兵乱,子孙分迁较多。
  贵州,山高水长人勤,英贤辈出。詹姓出众入典者有詹英祖孙三人。
  詹英,字秀实,号止庵,明朝贵州卫(今贵州贵阳)人。詹英于明英宗正统三年考取举人,授任会川卫(今四川会理一带)训导。曾上疏言边务十三事,皇帝予以采纳。明英宗正统年间,朝廷由太监王振把持朝政,时云南麓川思任发叛乱,王想通过炫耀武力,“示威四海”来提高个人威信,借以震慑朝中的反对派,兵部尚书王骥知王心意,就极力主张讨伐,朝廷遂命王骥等督军十五万远征。从正统六年至十三年,王骥先后三次征麓川。因王骥治军无方,贪婪腐化,苛扰地方,乱杀无辜,残害人民,所以无功而返。然竟加官加禄,王骥第一次封靖远伯,第二次获加岁禄三百石。詹英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义愤填膺,对个人安危全然不顾,以会川卫训导这样一个小官身份,大胆上《陈言征麓川略》疏,矛头直指王骥等贪婪腐化、残害人民、兵败受禄的丑行,并将矛头进一步指向把持朝政、为所欲为的权宦,用唐玄宗的奸相杨国忠来暗喻王振。他要求将王骥等拿送司法,明正其罪。但由于王振的包庇,王骥等的罪行“得不问”。反而要将詹英派往王骥军前“效力”。詹英也只好匿身民间了。后来还任过云南河西县教谕。未几辞官归,以琴书诗酒为乐。著有《止庵集》,已失传,仅存一诗一疏。
  詹木,字从正,号朴庵,詹英之子。木少聪颖,治三礼为举子业,再试有司不合,则弃文从军,以功补队长。对父极尽孝道,对子女要求严格,长子詹恩既成进士。木喜为诗歌,常游滇、蜀、吴、楚间,著有《浪游词》、《朴庵醉墨》若干卷。
  詹恩(公元1474-1506年),字荩诚,号玉屏。恩幼好学,经子群书,过目不忘,精古诗文,草书似古名家。明孝宗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举人。十二年(公元1499年)进士。初入户部,凡律令格例,无不练习,第二年补大理评事,守官清慎,用法明允,升左寺副。跻身高官,著其大事业。不意其父詹木病逝于京师,遂辞官扶柩回贵州。服丧期间,辅导其弟詹惠学习。服丧毕,将北上时,不幸病加剧,于明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病逝。
  明清时期,詹姓人也渐渐进入三北地区(即东北、华北和西北)居住营生,主要是辽宁、内蒙、甘肃和宁夏等省。
  台湾,是中国最大的宝岛,位于祖国东南方,毗邻福建和广东。很早以前,就有大陆先民迁居台湾垦殖种养。到了明朝中叶以后,随着航海技术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引起物质交往的频繁,加上信息传递,文化需求,闽粤等沿海之地的詹姓族人,与其他姓族人一样,渡海赴台谋生,并且在台定居下来。有族谱记载留传下来的,多在清朝。
  清朝詹姓渡台祖,以安溪始祖敦仁公派下,闽粤川始祖学传公派、饶平始祖肇熙公裔孙,由饶渡台的裔孙为最,固始祖钧公仅见桃园县有一支派。
  渡台时间最早者,是来自福建漳州府,敦仁公派下第二十六代的五枝头支派宇发公、宇言公、宇约公等三兄弟,于清初世祖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由福建安溪渡台垦殖海山堡。其次为来自广东潮州府,属饶平始祖肇熙公派下的琼瑶公(杨绪贤撰堂号考于清康熙末期,约为公元1702-1722年间),由广东饶平渡台垦殖彰化县永靖乡。
  据《台湾通志》(列传·武功篇)载有詹六奇,字韬,海澄人,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一六八三年)从攻澎湖有功,累迁至襄阳总兵。可能是詹姓首位踏上台澎土地的先勇。
  詹姓分布在彰化县、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县等县市较多。乡镇市区则以苗栗县卓兰、彰化县永靖、台中县东势、台北市松山区、桃园县中坜等为多。
  广东詹姓渡台祖列例于下:
  学传公第十六代、肇熙公第十一代道字辈,属百一郎公派文静公,开基彰化县永靖乡。
  百一郎公派衍信公,清乾隆末期,开基嘉义市,后裔迁今嘉义县竹崎、梅山乡地区。
  百一郎公派道重公,与胞侄慎言公携十八岁之四子思盛,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8月25日),开基关公九芎林,后裔再迁台中县东势镇、卓兰。舜明公,字厚直,开基今苗栗市。
  雍正时,百三郎公派永圣公,开基潭仔漧,今台中县潭子乡。道青公,开基今桃园中坜。习万公,开基今彰化永靖。宏毅公,开基今彰化县竹塘乡田头村。
  康熙末期,百一郎公派志道公,字朴直,与胞弟义友等,开基今彰化员林。
  雍正时,明达公开基今彰化永靖。辉朝公,字春全,开基今新竹新埔、其孙来元开基今西螺。
  乾隆初,春林公与堂侄时溪、时?开基彰化竹塘。春枝公,开基今台中东势。
  乾隆中期,春俊公,开基今嘉义县。仁波公,字仁褒、开基今新竹横山。春怡公,开基今彰化竹塘。
  嘉庆时,春疆公开基今苗栗铜锣。琼瑶公,父永堡,开基今台中员林,再迁永靖。
  春殿公、春红公、松德公,开基今彰化永靖。春隆公,开基台南东山。从源公、斐文公,开基今桃园中坜。春鳄公、春快公、春狮公、纯直公、维居公,开基今彰化竹塘。春俊公;金生公。春来公,字敦厚。
  雍正时,百一郎公派宽怡公开基今彰化竹塘。时南公,开基葫墩街(今丰原)后再迁台中县东地区。
  乾隆初,娘恩公,开基今桃园杨梅。銮公,开基台中新社,再迁苗栗卓兰。良善公,开基苗栗卓兰。
  乾隆中期,时强公开基今台中新社。时方公,开基今桃园扬梅地区。时接公,开基今台中石冈。时增公,与族叔春来、族弟来寿、成学、族孙名会等开基苗栗卓兰。尚?公,与族侄来思开基今苗栗县公馆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3 分享淘帖 赞1 踩

47

主题

3662

帖子

3万

积分

VIP会员

养猪专业户

Rank: 32Rank: 32

屋下来自 詹家村高级养猪场

活动勋章优秀会员勋章分享达人勋章在线达人勋章饶客勋章

情感状态 单屌

沙发2楼
陌路狂奔 发表于 2014-3-6 09:22:13 | 只看该作者
好长,还是看书吧。

点评

看到红字就到我们家乡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3-6 10: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43

帖子

267

积分

三年级

Rank: 3Rank: 3Rank: 3

板凳3楼
 楼主| zhanjun 发表于 2014-3-6 10:20:36 | 只看该作者
陌路狂奔 发表于 2014-3-6 09:22
好长,还是看书吧。

看到红字就到我们家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43

帖子

267

积分

三年级

Rank: 3Rank: 3Rank: 3

地板4楼
 楼主| zhanjun 发表于 2014-3-6 10:24:20 | 只看该作者
看到红字就到我们家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4710

帖子

3万

积分

VIP会员

Rank: 32Rank: 32

活动勋章回帖达人勋章分享达人勋章帅哥勋章在线达人勋章饶客勋章优秀会员勋章

5
一抹夕阳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4-3-6 10:58:05 | 只看该作者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4

帖子

182

积分

二年级

Rank: 2Rank: 2

屋下来自 祠北

6
詹汉民 发表于 2014-6-20 23:27:31 | 只看该作者
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主题

4064

帖子

3万

积分

博士后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屋下来自 饶洋

情感状态 单身

7
ぐ遇メ見Ю 发表于 2014-6-20 23:34:45 | 只看该作者
好长,都不想看了
我很好
不吵不闹不炫耀
不要委屈不要嘲笑
也不需要别人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17

积分

一年级

Rank: 1

屋下来自 河南固始

8
故缘之恋 发表于 2014-10-30 17:57:31 | 只看该作者
看到詹姓家族史,很是感动。作为詹姓子孙,倍感骄傲。我是河南固始的,有詹姓子孙的联系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2448

帖子

2万

积分

博士

Rank: 18Rank: 18Rank: 18

饶客勋章优秀会员勋章

情感状态 单身

9
°¢淺唱忧伤 发表于 2015-10-1 22:21:18 | 只看该作者
我家家谱还看得出詹氏的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8

积分

一年级

Rank: 1

10
_j5Z72 发表于 2015-10-27 19:40:26 | 只看该作者
詹氏子民吃苦,能战胜一切各种困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社区首页| 家园首页| 群组首页|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 QQ

GMT+8, 2025-1-21 08:46 粤ICP备08022363号 粤公网安备 44512202000054号 www.raoke.net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2 Comsenz Inc. 值班电话:0768-8626153 手机:18933050310 QQ:6928802 饶平客家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