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客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6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信息] 国内首部通俗版科举史《疯狂的科举》震撼上市!!!!!

[复制链接]

3

主题

3

帖子

20

积分

一年级

Rank: 1


微信扫一扫,关注饶客网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1楼
上官人 发表于 2013-8-31 19:04:0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内首部通俗版科举史《疯狂的科举》震撼上市!!!!!

本帖链接:https://www.raoke.net/49141_1_1.shtml



     国内首部通俗版科举史《疯狂的科举》震撼上市!!!!!

       书名:疯狂的科举
                      选题策划:上官人文化
                      特约编辑:杨辉
出版QQ:1213477970
                      出版:广东省出版集团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
                      ISBN:978-7-218-08799-3

【编辑推荐】
    史上最带劲的科举史。最生动,最真实,最深刻;够风趣,够刺激,够独特。

【作者简介】
    潘剑冰,80后实力派作家。出生闽南古镇,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以“幽默兼优雅,深情且深刻”的独特写作风格深受读者喜爱,近年来已出版《率性林语堂》、《豪客丁玲》、《民国课堂》等多部著作。

【内容简介】
    笔者在大量的阅读和积累的基础上,参阅了近百种从清代以来的名人自传、回忆录、日记,以及众多的清代和近现代学者的笔记、杂谈、文集、奏章、小说等。这里面很大比例都是亲身经历过科举生涯的人们现身说法,真实可信、丰满有肉,里面诸多的趣闻逸事既可以揭开我们心中的谜团,也足以令我们解颐。笔者将以这种讲故事的方式重新解读尘封已久的科举制,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在冰冷的词汇与枯涩的制度感受到可以触摸的温情与快意。多年来从事一线教育的经历使得笔者可以更冷静地观察与体验当今教育的弊端,可以更从容地将古今两种考试制度作比较,分析其利弊。用现在的制度去诠释以前的制度,这样可以使读者更亲切,也更容易理解,而且还可以在两者的比较中领略到一种独特的风味,有些趣味不比较是出不来的。语言风格上,追求亦庄亦谐,嬉笑怒骂,以“摇滚”的动感与“麻辣烫”的味道来重塑科举的原生态。

【目  录】
序言  科举不好,没有更坏

第一章.再回首,私塾已百年
    私塾的学生们没有固定的活动时间,但是死板的教育制度让学生们寻找一切可能玩乐的机会,那个时代的小孩子身上的那种野性,以及他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精神是现在的小孩所无法比拟的。
一.难忘的入学第一天
二.以前的启蒙教育是这样的(上)
三.以前的启蒙教育是这样的(下)
四.你所不了解的八股文(上)
五.你所不了解的八股文(下)

第二章.别拿秀才不当干部
    虽说“秀才”两字不起眼,离做官还八字没一撇,但在士绅自治的体制,这些秀才绅士们在处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自然也享受了种种好处,积累了人脉,致富的门路也多了起来,不少人开始从无产阶级发展为地主阶级。
一.“鸡肋”化的县试和府试
二.院试:人生第一次大考(上)
三.院试:人生第一次大考(下)
四.秀才:光荣由此开始(上)
五.秀才:光荣由此开始(下)

第三章.从秀才到举人的长征路
    秀才,官方的称呼叫“生员”。员又分为附生、增生、廪生三个等级,廪生就可以吃上皇粮了。而决定秀才等级的考试为三年两考,第一年岁考,第二年科考。科考不及就丢掉了考举人的资格。很多没中举的秀才常年参加岁考试,以至于换上了考试综合症。
一.秀才好做岁考难
二.贡生:“飞机”中的“战斗机”(上)
三.贡生:“飞机”中的“战斗机”(下)
四.监生:“母校”只存在于想象中
五.书院:古代的高等学府(上)
六.书院:古代的高等学府(下)

第四章:我是举人我怕谁
    范进中举的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中举的前一刻范进还要抱着老母鸡到集市上去换口粮,后一刻却可呼风唤雨,这样剧烈的反差难怪他要开心得差点失心疯。中举的确是一件需要大庆特庆的事,很多人就是从此开始彻底改变了命运。中了秀才后,别人称他为“相公”,而中了举人后,就要改口叫“老爷”了。
一.让人爱恨交加的贡院
二.你所意想不到的乡试(上)
三.你所意想不到的乡试(下)
四.发榜后的悲喜剧(上)
五.发榜后的悲喜剧(下)

第五章:牛气冲天的进士们
    金榜题名时,象征着无上荣耀的午门中门将为鼎甲三人徐徐开启。出宫时,状元、榜眼、探花特例走午门正中,这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通过,就连皇后也只有大婚那天才能走一遭,其他王子皇孙、文武大臣都没有机会从这出入。
一.会试背后的较量(上)
二.会试背后的较量(下)
三.真实的殿试
四.鼎甲产生的内幕(上)
五.鼎甲产生的内幕(下)
六.人生至乐:金榜题名时(上)
七.人生至乐:金榜题名时(下)

第六章.状元是怎样炼成的
    科举路上的跌跌撞撞和高中状元的荣光背后,有许多为人津津乐道的幕后故事:有人溜须拍马,有人受赏提携,也有人“三更灯火五更鸡”勤读不辍······状元是怎样炼成的,各种模式可资借鉴。
一.毕沅:从秘书到状元是条捷径
二.钱棨:大清“六元”,惟我一人
三.龙汝言:拍马状元的诡谲人生
四.张謇:从军归来夺魁首
五.刘春霖:第一人中最后人

第七章:翰林院的幸福生活
    知道翰林都是些什么人吗?他们是当今天子的近臣,是未来皇帝的老师,七品县令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皇帝长什么样,而翰林却可以直达天听,对皇帝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发生杠杆效应,撬动旁人仕途。
一.翰林院那些事儿(上)
二.翰林院那些事儿(下)
三.骄傲无比的翰林们(上)
四.骄傲无比的翰林们(下)

第八章.防不胜防的考试舞弊
    清朝的考试回避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种名目非常繁琐,一言难尽。除了亲属回避外,尚有籍贯回避制度,所以每到乡试季节,考官与考生都要上演一出跨省大迁徙,堪比现在的春运。
一.舞弊与反舞弊的战争(上)
二.舞弊与反舞弊的战争(中)
三.舞弊与反舞弊的战争(下)
四.清代科场大案(上)
五.清代科场大案(中)
六.清代科场大案(下)

第九章.武科举与洋进士
科举虽然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但是每一个时代的人们对于功名的狂热心态都是不会改变的,给这些留学生们一个名分,授予官职,为我所用,这才是一举两得的救病之方。
一.武科举的剧情与花絮(上)
二.武科举的剧情与花絮(下)
三.洋海归也可以考进士(上)
四.洋海归也可以考进士(下)
五.科举的落日与帝国的斜阳

附: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序   言
科举不好,没有更坏
    钱穆在《国史大纲》序言中说道:“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说到了解“本国已往历史”,科举这两个字又怎能绕得过去!科举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一千多年来,还有哪种制度能如此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数以亿计的人们的生活?在那样一个奉行“无为而治”,官与民很少打交道的时代,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像科举考试这样让举国为之疯狂,能让“全国总动员”起来?
    如今科举已经废除一个多世纪了,一百多年的时光荏苒而过,使得百年前那场盛事在现代人眼中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今人眼里的科举已经幻化成了一个个抽象的名词,比如“八股文”、“举人”、“进士”等。虽有不少介绍科举的文章著作,但更多是专业人士的布道,用词生硬、冰冷,解释枯涩,使得一般的读者望而却步,过其门而不入。
    更致命的是,时人由于对历史的不了解,对科举充满着偏见,一提起科举,印象就是腐朽、没落、呆板,这种以偏概全乃至颠倒事实的认知态度不仅是无知的,甚至是无耻的,就选拔人才的公正性与公信力而言,古人未必就不如今人!
    还是回到故事中去,毕竟事实胜于雄辩。
    康有为的老乡,晚清名臣张荫桓早年应童子试不第,毅然放弃科举道路,通过捐纳走上仕途,逐步升迁,后来又以通英语、知外务被慈禧太后赏识,代表清廷出使多国,归来后官至总理衙门大臣、户部侍郎,一身兼负外交、财政两大重任,成为清廷中极少数既不是科班出身,又没像左宗棠那样建立特殊功勋而身居高位者。
    张荫桓不仅才干没的说,文采也是一流的,清人罗惇曧在《宾退随笔》中说他:“冠世之才,词章华赡,骈俪文尤佚丽,当时名流并相叹服。”问题是在这后面还有一句:“而隶胥佣贩以其非由科名进,至今尚称其不识字也。”这样一个多才多艺、诗书画三者皆佳的名士竟然因为不是科班出身,而被“隶胥佣贩”嘲笑为文盲。
    所谓“隶胥佣贩”,其实正是大众的舆论。张荫桓尽管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公卿,但是他的位置并不能给他带来与之相匹配的名誉,由于是捐纳出身,即使满腹经纶,也照样被讽为“不识字”,而名誉的缺失也使得他的官位黯然失色。
    在此,我并无意替张荫桓喊冤,如果少数人的不公正能够保证大多数人的公正,那么这项制度还是好的。在那样一个时代,如果你不是科举正途出身,而是靠金钱,靠“拼爹”,即使你官当的再大也照样被人瞧不起,甚至连自己都瞧不起自己,总有一种“伪军”的自卑感。
    “后科举”时代则正相反,往往是后面一种人最趾高气扬,并且凌驾于前一种人身上,而众人不仅不以此为耻,反而一片羡慕和赞叹,世风日下,物欲横流,不可救药。这在民国初年已经是十分突出了,而后更是愈演愈烈。于是我们恍然大悟,科举虽然不好,但是没有科举,那个时代肯定更坏!
    任何一种考试都会有漏洞,科举也不例外,但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通过大门登堂入室的。科举时代官员中学者大儒比比皆是,而这种自上而下的模范作用反过来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的繁荣。如果把国家比喻成一只鼎,那么政治、经济、文化就是这只鼎的三只脚,在科举时代这三只脚是“鼎足而立”的。而在“后科举”时代,文化这只脚明显成了跛足,在权力与金钱面前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所有有识之士都应该知道,两只脚的鼎是很难站得稳的,这是我认为现在人们第一个需要深思的地方。
    本书对科举的解读是以清代科举为蓝本,科举制度虽然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但是只有到了清朝才达到了一个最鼎盛最高峰最完备的阶段,并由此走向盛极而衰而死。要看科举,哪个朝代也比不上清朝,而看了清朝的科举也足以洞观整个科举史。再加上清朝离我们现在总算时间上近一点,留下的文字资料很多,史实皆有案可查,不必像现在某些讲史的人为了求新求奇,弄一些没有考证的野史拿来大做文章。本书中,我所引用的资料都来自于前人的记忆,不仅要以事实说话,还要证明最生动的历史就在事实当中。
    如果从科举发展史来看,唐代是童年与少年,宋代是青年,元明是中年,而清代则是老年。科举到了清代已经是美人迟暮,但是它的吸引力并未因此而减弱,反而彰显出一种末日疯狂的状态,正是“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就连身处中国的洋人也不免为之若痴若狂呢。
   《春冰室野乘》和《清代野记》等晚清笔记中都记载了英国人赫德之子在中国参加科举被拒之事。赫德从1863年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执掌中国海关将近半个世纪,成为晚清三个获得代表着朝廷最高荣誉——太子太保头衔的人之一,另外两个是曾国藩和李鸿章。《春冰室野乘》讲赫德 “仕中国五十年,不入国籍,不易章服,且仍食本国男爵之俸,亦创例也”,更难得的是他居然没有被中国官场的酱缸污染,在衰朽的大清帝国制度中创造出唯一廉洁而不贪腐的高效衙门。
    赫德虽然不失本色,但是他的儿子赫承先却被中国文化征服了,小赫仰慕中国科名,花钱买了个北京户口,还捐纳了一个监生的身份,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赫德倒是很开明,不仅对儿子的举动表示支持,还请名师来给他辅导。这个小赫八股文写的还颇有水平,识者赞其文章“饱满畅达,居然二十年前好墨卷也,试帖楷法,亦端谨不率”,真能上场的话中式概率看来还很高。然而,到了乡试之年,赫承先报请参试的要求却被反驳下来了,朝廷坚决不同意他参加乡试。另外一种说法是赫承先在顺天贡院前被中国考生们群起攻之,吓得不敢入场。
    这件事让赫德父子都很懊丧和恼火,为了安抚他们,清政府借皇帝万寿庆典之机,赏了赫承先一个三品衔候选道。对此,梁溪坐观老人在《清代野记》中感叹道:“呜呼!彼时若当国诸大臣能通权变者为之奏请,特赐二举人,一体会试,既不占乡试皿号中额,又使外人入我彀中,岂不大妙,乃竟听其攻而去之。”李岳瑞在《春冰室野乘》里也大发感慨:“国权所系,轻以予人,绝不少惜。独此等虚荣所在,乃竭力以争之,可谓不识轻重矣。”据说李鸿章更是气得大喊:“朝中无人,朝中无人!”
    我倒觉得,对于这个故事应该辩证地看待,故事背后的深意正是科举荣与枯,成与败,可爱与可悲的关键。科举直接代表的是荣誉,金钱可以给你,官位可以给你,但是荣誉不能随便给你,这种近乎顽固的矜持正是科举能够成功延续1300多年的关键啊!至少我相信,一个时代能够把荣誉放在金钱与权力之上,哪怕是表面上,这个时代整体的道德水准一定不会低到哪里去。
    不过,在那样的年代,国内的洋务大佬们已经开始“师夷长技”,反过来却不准夷人师我们,不能“通权变”,这的确又是可笑之极的。不懂得变通,不喜欢变通,其实正是中国的民族性,梁漱溟、蒋梦麟等人都认为,如果不是西方船坚炮利的入侵,中国人恐怕还将一代代地把原来的生活延续下去。或许改朝换代还会出现,但是真正的革命很难发生。中国人走一条路,往往非要走到无路可走才罢休,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本书的写作是建立在笔者大量阅读和积累的基础上,参阅了众多从清代以来的名人自传、回忆录、日记,以及众多清代和近现代学者的笔记、杂谈、文集、奏章、小说等。这里面很大比例都是亲身经历过科举生涯的人们现身说法,真实可信、丰满有肉,里面诸多的趣闻逸事既可以揭开我们心中的谜团,也足以令我们解颐。笔者也将以这种讲故事的方式重新解读尘封已久的科举制,化抽象为形象,让大家在冰冷的词汇与枯涩的制度中感受到可以触摸的温情与快意。
    多年来一线教育者的经历使得笔者可以更冷静地观察与体验当经教育的弊端,也可以更从容地将古今两种考试制度作比较,分析其利弊。用现在的制度去诠释以前的制度,这样可以使大家更亲切,也更容易理解,而且还可以在两者的比较中领略到一种独特的风味,有些趣味不比较是出不来的。语言风格上,本书力求亦庄亦谐,嬉笑怒骂,以“摇滚”的动感与“麻辣烫”的味道来重塑科举的原生态。
    总之,这本书所追求的就是比通俗的更专业,比专业的更通俗,够风趣、够刺激、够独特,最生动、最真实、最深刻地告诉你影响中国一千三百年来最重要的制度的真相,如果能够让读者朋友们有所收获,我所下的功夫也就物有所值了。
    也正是出自上述原因,本书把重心放在讲故事上,至于一些制度方面的叙述力求做到简洁明了,择要而谈。要知道,即使就清代而言,科举的考试方法、录取方式等法规制度既是一套庞大的系统工程,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都会存在差异与变化,如果一一道来,势必陷入琐碎的僵局。假如读者朋友们有兴趣了解这方面更详细的知识,不妨参阅一下相关的专业书籍。有所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网购地址:
     亚马逊购书
http://www.amazon.cn/疯狂的科举-潘剑冰/dp/B00EJ308Z6/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377573406&sr=1-1&keywords=疯狂的科举

    当当购书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3316029#ddclick?act=click&pos=23316029_0_0_q&cat=&key=���Ŀƾ�&qinfo=1_1_48&pinfo=&minfo=&ninfo=&custid=&permid=20130613103825578684610962202994295&ref=&rcount=&type=&t=1377573467000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赞 踩

8

主题

1193

帖子

4668

积分

初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屋下来自 饶平饶洋

情感状态 未婚

沙发2楼
詹陈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3-9-1 00:11:18 | 只看该作者
没文化的路过
一头母牛正在牧场里悠闲地吃草,忽然一头公牛从远处狂奔而来说:快跑,客家网的砖家们来了。母牛说:砖家们来了,关我什么事?公牛着急的说:关键是砖家们最喜欢吹牛B了。母牛听了也狂奔起来,边跑边问公牛说:砖家们喜欢吹牛B,你跑什么呢?公牛无奈的说:这些挨千刀的小子们不仅喜欢吹牛B,更喜欢扯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社区首页| 家园首页| 群组首页|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 QQ

GMT+8, 2025-1-10 09:13 粤ICP备08022363号 粤公网安备 44512202000054号 www.raoke.net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2 Comsenz Inc. 值班电话:0768-8626153 手机:18933050310 QQ:6928802 饶平客家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