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楼
本帖链接:https://www.raoke.net/35785_1_1.shtml
道韻樓,歷史悠久,規模龐大,氣勢雄偉,結構奇特,造型美妙,是古建築之瑰寶。樓以“古、大、奇、美”之特色,招引衆多海外專家、學者和遊客,前來參觀考察,專家們認爲:該樓在考古、科研、藝術等方面,具有很高研究價值。譽爲千古奇絕、民族建築之花。
道韵楼 位于中国广东省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始建于1477年,经三代人历时110多年才完工,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建成,是全中国最大的八角形客家围楼。土楼为黄氏族人兴建,居住,鼎盛时可容纳600多人居住,现尚有100多人居住在土楼中。道韵楼座南朝北,内切圆直径101.2米,周长328米,高11.5米,墙厚1.6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道韵”来源于“倒运”,话说黄氏先祖寻址建楼,原定于此,后又外出再找,可找来找去,最后还是觉得这个地方最好,“倒”回来。
建筑结构
道韵楼正中门楼石匾上有“道韵楼”3个大字,是明朝礼部尚书黄锦1647年所题。楼内房屋分为3进,深28米,前进、中进为平房,每进后有天井,用于采光;后进为3层楼房,顶层前部有走廊相通。土楼原来三进都是三层的,"大跃进"时期缺化肥,而土楼墙土含有硝磷等物质,墙土被拆当肥料。后因拆楼发生意外,才停止了拆毁,而保留现在两进平房,一进楼房。全楼有56间正房和16间角房。土楼中心是1000平方米卵石铺边的黄土广场,靠南有一厅堂向北,厅堂前有两口公用井,另有30口井设于正房间的界墙之下,方便每房汲水。
土楼的瓦砖是经土布包好,再经火烧而制成,现尚可分辨出瓦棱上的布纹。土楼全部使用竹钉而不用铁钉,历经多年,这些竹钉也无腐朽的迹象。土楼墙基仅为地面上二层青砖,墙体以三合土(闽粤山区的一种建筑材料,主要成分是用河沙、田泥、老墙泥混合净红壤土,再按比例加入红糖和糯米)采用版筑的方式夯筑而成,历经数百年仍然十分坚固。
道韵楼与八卦
现在土楼的特色之处在于整个土楼处处与八卦相关,土楼中厅有左右两口水井,若八卦两仪,在主楼八角的棱角相对留出8条巷道,土楼外环巷之外有围屋8列,3进3环围,24排层,宛如八卦三爻,在总体上看,楼内外共同构成了八卦图的布局。土楼许多建筑的数目都是八的倍数,如水井32眼,天窗16个,房72间,梯112架。此外,土楼具有八防的功能。据居住在土楼的当地人介绍,土楼修建成八卦形亦是机缘巧合,当初设计的是圆寨,不知为何三建三倒,后依照八卦形状构建,才建成全国少见的大型八卦形围楼。
防卫功能
土楼具有八防的功能:防火攻(楼门顶有注水暗涵)、防匪盗、防乡斗、防兵乱(厚楼墙设有枪炮眼)、防兽害、防地震、防寒暑、防干旱等。据说在清朝顺治年间,土楼曾经被官府收编的土匪包围三个月而攻不破,土楼里的数百居民利用储粮和井水以供自己饮食,利用土楼上面的内沟灌(注水暗涵)水以守住外面官兵的火攻,因而逃过劫难。 而在80年前的大地震中,附近的房屋大多倒塌,而土楼里只有几间房屋左右倾斜,反而支撑了整个土楼不倒。
道韵楼之最
饒平的樓寨建築,最早屬建於明初新光的饒宗樓,當時“未有饒平縣,先有饒宗樓”之說.嘉靖間始有石井的龍宗樓、慶陽樓之建;萬歷時有東山的朝陽樓、三饒的道韻樓和浮山的霞光樓之形成。清康熙五年坑邊的砥桂樓,及至乾、嘉時期,建樓風氣最爲興盛,清末同治時各地相繼仿造。據近年初步調查,全縣(不包括鳳凰山區)共建有樓寨677幢之多,饒北客區約占300幢。
饒平最大的土樓是上饒馬坑的「鎮福樓」,高四層,樓內有60間大房,外圍直徑120公尺,總面積約1.13萬平方公尺,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最大的客家土樓。三饒鎮南聯村的「道韻樓」俗稱大樓,以“古、大、奇”而聞名,樓內房屋分3進,共深29公尺,後進為3層高樓,周長328公尺、高11.5公尺、牆厚1.6公尺、總面積約1萬平方公尺,有400多年歷史,以八角形最具代表性。饒平最晚的圍屋爲建於20世紀50年代的饒平二善的許氏「潮源樓」,也是目前粵東最晚建的「土樓」。 饒平土樓和其他地方土樓不同,大多中間不設祠堂,因為每一姓都有很多座土樓,所以各姓另外選風水建平房式的祠堂。饒平「鎮福樓」、「道韻樓」都比永定號稱“土樓王”的「承啟樓」建築面積5376.17平方公尺,及永定號稱“最大的圓樓”「深遠樓」直徑80公尺,都大的多很多。
饒平樓寨最大的有三幢:一、東山鄉潮教村的朝陽樓,是明萬曆年(西元1513年)建,直徑長200米,彎形兩端長300米,占地22畝,建築面積15318平方米,樓分110間,樓房上下左右相通,形成連環通寨,三進堂屋,中間有二個小天井,圍樓半圓形,並設東、南、北三個大門.樓基夯三合土,高3米,寬2米,蟹形狀建築.二、三饒鎮南聯村的道韻樓,明萬曆十五年(西元1587年)建,土木結構,八角形狀,周長328米,樓內埕周長135米,分有正房56間,角房16間,三層,高11.5米,屋深29米,圍牆厚1.6米,樓內各家有飲水井36口,寨埕兩側有兩口公用井。三、上饒鎮馬坑的鎮福樓,高4層,分有60間,週邊直徑120米,建築面積1.13萬平方米,圍牆厚丈許,以泥土夯成,是山區最大的土樓之一。
樓寨最小的有上饒蔡仔角四方樓,石北的貴子坑樓等,規模小的僅15米,分五、六間房,一層平房,要住幾戶人家。 建築奇特的有陳坑的聽捷樓,是明崇禎十七年建,樓高三層,形八隅,仿36宮都,是春之遺意。清代該樓衍派子孫有九名登進士及第,故有“八角九進士”之美稱.還有陳坑棠廈樓,清代建,高3層半,樓上各層設有走馬棚、間間可相通行。年逾400多年歷史的族居土樓———道韻樓以“古、大、奇”而名聞海內外。據稱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我國最大的客家土樓。道韻樓俗稱大樓,周長328米、高11.5米、牆厚1.6米、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它有別于贛南、閩西北的正方形或矩形為平方佈局的客家圍屋,以八角形最具代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