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夔遗风垂范故里
本帖链接:https://www.raoke.net/15519_1_1.shtml
宋朝张夔是潮汕前八贤之一,家住海阳县龙眼城乡,即现今澄海莲华镇隆城乡,毗邻莲花山。莲花山南面的丘陵地带远观似龙形,莲华镇境内的龙舌、龙须等地名,隆城乡恰好处于龙的眼睛部位,故称“龙眼城乡”。历史上龙眼城长期归属饶平管辖,为区别于黄岗龙眼城乡,解放前凡是侨批、邮件均应注明“饶平隆都下堡”字样方可寄到。后取兴隆之意,亦称隆城,解放后划入澄海。隆城其20000多人,人口密集,商业繁华,是莲华镇政府的所在地。1980年,隆城划分为隆华、隆南、隆北、东光四乡,但四乡村民仍以“隆城人”自称。早在唐代以前,隆城一带就是潮州城沿海的一处小港口,附近有象鼻山阻挡风浪,有利于船只停泊,潮州出海渔民多在此地歇息,这是潮汕较早有人类活动和开发的地区之一。隆城张氏的先祖张道宗是唐僖宗的“殿前正将军”,曾任瀛州刺史,因打击黄巢起义有功,名盖朝野。唐末从莆田迁来隆城,后人尊称“隆城太祖正将公”。张夔(1068——1157)是张道宗的第八代孙,北宋徽宗八年(1117)考中进士,时年50岁,为官20年,先后当过茂名知县、广西廉州通判、广东新州知州、奉政大夫等职,张夔在职时铁面无私、爱民如子、捐资办学、兴修水利的事迹,广泛见于各类史籍及地方志中。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广西廉州山贼甚多,盗抢不断,民心惶惶,张夔体察民情十分重视。但他不给予直接打击,而是自行劝说群盗悔过自新改邪归正投身农业生产,改造了一批社会劳动力,既深得民心又促进了社会和谐。张夔身体力行实践着儒家的“仁政与德治”。这是孔子周游列国向诸侯王们游说的治国方案,也是古今中外的政治家们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和难题。但是时已年近古稀的张夔实现了它。他高尚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张夔后辈勤奋进取,南宋高宗时,张家三代为官,长子昌裔(进士)任广西容州通判,二子昌明(进士)任福州通判各15年无错案,六孙尽是进士为官,曾孙张雷(进士)从广东南海西尉、藤州司理升至从政郎。张夔后顾无忧,把自身的俸禄积蓄投入到任职地区的教育和水利建设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宋高宗大为赞赏,赐“名著南天”匾额。并钦赐莲花山脉100峰的范围之内皆为张夔的封地。张夔自谦仅要99峰,范围横跨现今的饶平钱东、澄海莲华和潮安铁铺一带。如今铁铺镇坑门村群山当地人仍称“张厝山”,山上有“张界”石碑。在隆城,张夔从不兴建豪宅大屋、亭阁牌坊等纪念性建筑,而安奉张夔和昌裔、昌明牌位的张氏大宗祠也是明朝后人所建。祠堂楹联“水火勿交奕奕无忘祖训,邱山好重勤勤宜作孙谋”,源自张夔劝诫容州通判昌裔的诗句“慎勿与人交水火,好尊名节重邱山。”清极不知寒,一代清官张夔留给后人的是朴素务实的价值理念和温暖人心的人格力量。儒释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张夔深谙三派学说,当儒家的仁德直面佛教的慈悲,他萌发兴建佛寺的想法,以劝诫后人积德行善,净化社会风气。张夔擅察地理风水,他在莲花山南麓择址,相中一块前有钟鹄(木鱼)、左右狮象、背靠莲峰的风水宝地,但自身并无积蓄,加上年事已高,建寺计划只能在生前搁浅。张夔90岁逝世,安葬于饶平钱东镇下河村地界的莲花山北麓(墓地经夔公生前择址),陵墓坐东南向西北,这是潮汕少数的宋墓,墓主又是潮汕前八贤之一,弥足珍贵。经申请,2011年6月4日,饶平县人民政府、饶平县文广新局批准张夔墓为饶平文物保护单位。张夔逝世132年后,公元1289年,张氏后人在夔公选址处兴建了澄海宗教名胜“莲花古寺”,完成夔公的夙愿,并追认夔公为倡建寺院的大施主,张夔也以“庵主”身份入主莲花寺。在佛寺西厅,安奉着张夔漆金石像,白须,抱如意,稳重慈祥。每年重阳,当地民众都来佛寺纪念这位可亲可敬的庵主公。伴随着梵呗声声,名胜与名贤的故事流传至今,张夔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闪耀于璀璨的潮汕人文星空,垂范今人,光照后世。
作者:许焕坤
信息来源:粤东.张氏网
推荐新闻:
饶客网 走访名人张永福故居 饶平杨梅坑蜡石之乡
阅读详情:http://www.raoke.net/15483_1_1.shtml
新加坡副总理张志贤先生回来之际
阅读详情:http://www.raoke.net/15489_1_1.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