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事,大思考
本帖链接:https://www.raoke.net/105653_1_1.shtml
没人在意白色封面上,一个简单的羽毛图案是怎样。重要的是安伯托·艾柯所记述的小记事之一《误读》。光看目录就能够让人眼花缭乱,这本书确实让人产生了不少思考。
艾柯一个细致入微的作家,从《玫瑰的名字》开始,就能知道这个作家非同凡响。他能够将虚构现实化,他用严格条令来约束自己的行径,对于每一个文字和场景化,都必须做到真实。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从桌子到桌子的距离,是五步还是六步,从桌子到人的一端是七步还是八步,他都会一一求证,并做出相对应的表述。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连楼梯的阶层,都能一一告诉你,从第一阶到第N阶之间的故事。
《误读》这本书,一共分为十五个篇章。从多个角度进行事件阐述和表明。用艾柯一贯的写作作风来诠释这个目录就是:乃莉塔、碎片、苏格拉底式的脱衣舞、很遗憾,退还你的......、新猫的素描、天堂近讯、那东西、波河河谷社会的工业与性压抑、大限将至、给儿子的信、三篇古怪的评论、发现美洲、拍自己的电影、迈克·邦焦尔诺现象学、我的夸想。这已经把整个目录,赤裸裸地罗列出来。
这本小记事中,充满了各种名著和经典,亦有那些仿讽性、引用性。诸如《乃莉塔》就是仿讽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同时作者也在主人公名字上做了一番文章。艾柯的博学与直接简直高不可攀。他信手拈来的文本,多得几乎快装不下这本窄小的书本。隐喻性,也是他常用的技巧,还好有译者的备注与解释,否则光从典故和引用中,我们就得看上大半天。
这是一本很薄的小书,不过两百来页,但也绝非是一个下午能轻松对付的。里面充斥着艾柯最“严格”的批评和指点。对于某些经典书稿的品读,有其独特的艾柯思想。见鬼去吧,那些颠三倒四的文字,实在太不容易理解了,但显然,这并没有摧残人们阅读它的乐趣。
一个爱上“老妇人”的年轻人,这是多么反常态的一件事,艾柯也这样想,所以有了“乃莉塔”。
“碎片”中的记忆,让我把秘密图书馆这样的字眼给保留了下来。我喜欢这篇文本。
“很遗憾,退还你的......”的文章。里面讲述了艾柯在审稿过程中给的报告文,里面点评了包括《圣经》、《奥德修记》、《神曲》、《被解放的耶路撒冷》、《泄露隐情的宝石》和《修女》、《朱斯蒂娜》、《堂吉坷德》、《约婚夫妇》、《追忆似水年华》、《实践理性批判》、《判决》、《为芬尼根守灵》等作品。作者点评得面面俱到、体无完肤,这些经典都被退回去了。
“新猫的素描”这就是那令人惶恐的精细。“从屋子的一角到桌子,6步。从桌子到后墙,5步。桌子对面有一扇开着的门。从门到你锁在的那个角落,6步......”慢慢领会艾柯的精细与微妙。这篇强势构建了一个房间地图,并伴随猫产生的故事。
“天堂近讯”一个牧羊人发现了一个记者的尸体,报社证实他是被派到某地执行特殊任务,但该报社拒绝透露任务的性质。国务院发布了新闻封锁条令。然后随着这个谜团展开了一系列故事。
“那东西”我无法诉说这个故事有多么精彩,但看得我心惊肉跳,尤其是最后的结局,简直让人大跌眼镜。
“波河河谷社会的工业与性压抑”一些假说、遐想、现象悖论、对历史和社会经济的解读。
“大限将至”关乎逻辑与艺术。
“给儿子的信”我们无法想象,艾柯竟然能在这里用一整页来从头到尾的来描写武器,他给儿子的反常规指导,也令人印象深刻。
“三篇古怪的评论”的确很古怪,先是对文化浪费与社会浪潮、审美消费等做了一个评点。其次是论《女性家庭杂志》,最后评点了D.H.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发现美洲”这是一篇访谈性文章,讲述了几个人在用自己的观点对发现美洲进行观点阐述和表达。
“拍自己的电影”,艾柯用大篇幅的文字,描写了电影脚本以及可变化的索引。
“迈克·邦焦尔诺现象学”毋庸置疑艾柯评点了一种“抄袭”的现象,麻醉剂这一词怎么样。
“我的夸想” 关于艺术家亚历山德罗·曼佐尼的画像遭到嘲笑重新复制的一种虚构努力,艾柯评点了一些书籍,并进行了分析、假设。
好吧,我想我用了太多篇幅来描写,实际上没必要将目录一个个都写出来,但为了让你更了解这本书,我想我还是有必要大概的写一写,它们都是些什么玩意儿。感兴趣的人,定会主动去了解。艾柯在每一篇里,都穿插进了一些引人深思的话题,诸如年轻人爱上老妇人的伦理问题,关于图书保存的历史性问题,哲学经济学等相关问题......
如果,你喜欢写作,兴许你和我一样,能从里面看到艾柯的几条对我们的教诲。小记事,大思考。我还没彻底将它们读懂,有时候,我只是觉得我会不会是“误读”了。
|